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0.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0.1.1 选题缘起 | 第9-10页 |
0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0.2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| 第10-15页 |
0.2.1 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0.2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1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| 第15-20页 |
1.1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涵 | 第15-16页 |
1.2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传播过程分析 | 第16-17页 |
1.2.1 信息主体 | 第16页 |
1.2.2 发布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2.3 发布方式 | 第17页 |
1.2.4 信息受众 | 第17页 |
1.3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程 | 第17-20页 |
1.3.1 探索阶段 | 第17-18页 |
1.3.2 完善阶段 | 第18页 |
1.3.3 爆发阶段 | 第18-20页 |
2 《信息公开条例》实施前后的新闻发布比较分析 | 第20-28页 |
2.1 主体特征的变化 | 第20-23页 |
2.1.1 新闻发言人数量由少到多,从一级到三级的完善 | 第20页 |
2.1.2 发布形式由简单到多元化,从单向到双向的演化 | 第20-21页 |
2.1.3 国外信息透明化到国内突发危机遮捂现象的转变 | 第21-23页 |
2.2 时机内容的变迁 | 第23-25页 |
2.2.1 发布时机更加灵活:从常态式汇报到突发事件的处理 | 第23-24页 |
2.2.2 发布内容更加自由:打破常规议题发布直面社会热点 | 第24页 |
2.2.3 发布范围更加广泛:强化公开范围与时限的问责力度 | 第24-25页 |
2.3 发布策略的革新 | 第25-28页 |
2.3.1 从官方“下线”到全程追踪的“在场”意识增强 | 第25-26页 |
2.3.2 在新闻发布过程中官方话语逐步转换为民间语言 | 第26-28页 |
3 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后政府部门新闻发布工作的现存问题 | 第28-35页 |
3.1 新闻发言人兼职偏业余化 | 第28-31页 |
3.1.1 欠缺学科背景和责任意识 | 第28-29页 |
3.1.2 多方位整合发布能力不足 | 第29-30页 |
3.1.3 上级授权有限使权威失信 | 第30-31页 |
3.2 法律制度层面保障空泛化 | 第31-33页 |
3.2.1 制度发展参差不齐难划一 | 第31页 |
3.2.2 公众权利流于形式难满足 | 第31-32页 |
3.2.3 问责制度奖惩不明确难追究 | 第32-33页 |
3.3 新闻发布程序过于模式化 | 第33-35页 |
3.3.1 议程设置留痕明显 | 第33页 |
3.3.2 传播渠道阻隔不畅 | 第33-35页 |
4 对我国政府部门新闻发布工作的几点思考 | 第35-42页 |
4.1 杜绝新闻发言人混岗现状 | 第35-38页 |
4.1.1 重视人才选拔严肃责任意识 | 第35-36页 |
4.1.2 制定全方位综合能力考核标准 | 第36-37页 |
4.1.3 提供接触信息机会充分放权 | 第37-38页 |
4.2 发展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| 第38-40页 |
4.2.1 协调各省市互相监督发展 | 第38页 |
4.2.2 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知情权 | 第38-39页 |
4.2.3 制定并落实可行性奖惩细则 | 第39-40页 |
4.3 衍生新闻发布工作新格局 | 第40-42页 |
4.3.1 构建高效发布形式 | 第40页 |
4.3.2 打造健康沟通格局 | 第40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