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3-25页 |
1.1 多孔炭材料简介 | 第13-14页 |
1.1.1 微孔炭材料 | 第13页 |
1.1.2 介孔炭材料 | 第13-14页 |
1.2 介孔炭材料的合成方法 | 第14-20页 |
1.2.1 水热法 | 第14-15页 |
1.2.2 硬模板法 | 第15-16页 |
1.2.3 延伸St?ber法 | 第16-17页 |
1.2.4 自组装法 | 第17-20页 |
1.3 介孔炭材料的应用 | 第20-22页 |
1.3.1 药物载体 | 第20-21页 |
1.3.2 吸附 | 第21页 |
1.3.3 催化 | 第21-22页 |
1.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选题依据 | 第22-25页 |
1.4.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1.4.2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、仪器及表征方法 | 第25-28页 |
2.1 主要仪器及试剂 | 第25-26页 |
2.1.1 主要仪器 | 第25-26页 |
2.1.2 实验材料及试剂 | 第26页 |
2.2 介孔炭的表征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2.1 材料形貌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2.2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27页 |
2.2.3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的测定 | 第27页 |
2.2.4 热重/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| 第27页 |
2.2.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含氮微孔炭纳米球的合成及其对吲哚美辛的释放 | 第28-36页 |
3.1 引言 | 第28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28-29页 |
3.2.1 含氮微孔炭纳米球的合成 | 第28-29页 |
3.2.2 吲哚美辛载药步骤 | 第29页 |
3.2.3 载药量的计算 | 第29页 |
3.2.4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| 第2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5页 |
3.3.1 醇水比对炭材料形貌影响的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3.2 形貌与孔隙结构考察 | 第30-32页 |
3.3.3 元素成分及炭化过程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.4 孔隙结构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5 药物溶出应用及机理探究 | 第34-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含氮双介孔炭纳米球的合成及卡马西平的药物释放 | 第36-50页 |
4.1 引言 | 第36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36-37页 |
4.2.1 含氮双介孔炭纳米球的合成 | 第36-37页 |
4.2.2 卡马西平载药步骤 | 第37页 |
4.2.3 载药量的计算 | 第37页 |
4.2.4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| 第37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9页 |
4.3.1 盐酸浓度对炭材料形貌的影响考察 | 第37-39页 |
4.3.2 盐酸浓度对炭材料形貌影响的机理探讨 | 第39-40页 |
4.3.3 炭化过程分析 | 第40-42页 |
4.3.4 形貌与孔隙结构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3.5 孔隙结构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3.6 元素成分考察 | 第45-46页 |
4.3.7 合成机理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3.8 药物溶出应用及机理探究 | 第47-4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含氮磁性介孔炭纳米球的合成及染料吸附性能研究 | 第50-60页 |
5.1 引言 | 第50-51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51-52页 |
5.2.1 含氮磁性介孔炭纳米球的合成 | 第51页 |
5.2.2 酸性红和碱性品红的吸附释放 | 第51-52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2-59页 |
5.3.1 F127加入量对炭材料形貌的影响分析 | 第52-53页 |
5.3.2 炭化过程考察及XRD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3.3 形貌与孔隙结构考察 | 第54-55页 |
5.3.4 元素成分分析 | 第55-57页 |
5.3.5 孔隙结构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3.6 染料吸附应用考察 | 第58-5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六章 总结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