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缩略语 | 第10-12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23页 |
| 1 微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简介 | 第12-13页 |
| 2 聚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| 第13-17页 |
| 2.1 I型聚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| 第14-16页 |
| 2.2 II型聚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| 第16-17页 |
| 2.3 III型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 | 第17页 |
| 3 基因组编辑技术 | 第17-19页 |
| 3.1 PCR-targeting技术 | 第17-18页 |
| 3.2 大范围核酸内切酶I-SecI | 第18页 |
| 3.3 CRISPR/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 | 第18-19页 |
| 4 SARP家族调控蛋白 | 第19-20页 |
| 5 链霉菌蛋白表达系统 | 第20-21页 |
|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3页 |
| 6.1 聚酮合酶基因簇(cluster9)的研究 | 第21页 |
| 6.2 Aureothin生物合成基因簇中调控因子AurD的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41页 |
| 1 实验材料 | 第23-31页 |
| 1.1 实验用的菌株和质粒 | 第23-25页 |
| 1.2 实验用的引物 | 第25-27页 |
| 1.3 生化试剂 | 第27-30页 |
| 1.4 培养基 | 第30-31页 |
| 1.5 主要仪器 | 第31页 |
| 2 实验方法 | 第31-41页 |
| 2.1 菌种培养及保藏 | 第31-32页 |
| 2.2 链霉菌总DNA提取 | 第32页 |
| 2.3 大肠杆菌质粒的小量抽提 | 第32-33页 |
| 2.4 PCR扩增基因片段 | 第33页 |
| 2.5 DNA片段回收(AxygenDNA凝胶回收试剂盒) | 第33-34页 |
| 2.6 醋酸钠纯化DNA | 第34页 |
| 2.7 酶连反应 | 第34页 |
| 2.8 CaCl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及DNA转化 | 第34页 |
| 2.9 PCR-targeting中制备大肠杆菌电转感受细胞及DNA转化 | 第34-35页 |
| 2.10 大肠杆菌和链霉菌属间接和转移 | 第35页 |
| 2.11 链霉菌发酵和产物萃取 | 第35-36页 |
| 2.12 发酵产物的TLC检测 | 第36页 |
| 2.13 发酵产物的HPLC检测 | 第36-37页 |
| 2.14 目的蛋白的表达纯化 | 第37-38页 |
| 2.15 PCR-targeting方法构建缺失突变菌株 | 第38-39页 |
| 2.16 CRISPR/Cas9-CodA(sm)方法构建缺失突变菌株 | 第39-41页 |
| 第三章 聚酮合酶基因簇cluster9的研究 | 第41-55页 |
| 1 前言 | 第41页 |
| 2 异源表达菌株的验证 | 第41-42页 |
| 3 利用PCR-targeting技术构建核心pks缺失突变菌株 | 第42-47页 |
| 3.1 重组BAC质粒pZSQ003的构建及验证 | 第42-45页 |
| 3.2 缺失突变菌株S.albus::pZSQ003的构建及验证 | 第45-46页 |
| 3.3 发酵产物的检测 | 第46-47页 |
| 4 利用CRISPR/Cas9-CodA(sm)技术构建核心pks缺失突变菌株 | 第47-53页 |
| 4.1 敲除质粒pZSQ010的构建及验证 | 第48-50页 |
| 4.2 缺失突变菌株S.albus::6C2Δ064pks的筛选及验证 | 第50-52页 |
| 4.3 发酵产物的检测 | 第52-53页 |
| 5 讨论 | 第53-55页 |
| 第四章 Aureothin生物合成基因簇中调控因子AurD的研究 | 第55-67页 |
| 1 前言 | 第55页 |
| 2 AurD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3 aurD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及其超表达质粒的验证 | 第56-58页 |
| 4 aurD基因的原位回补 | 第58-61页 |
| 4.1 aurD基因的原位回补质粒的构建 | 第58-60页 |
| 4.2 原位回补菌株的构建及其发酵产物的检测 | 第60-61页 |
| 5 AurD蛋白的表达 | 第61-66页 |
| 5.1 大肠杆菌宿主中表达AurD蛋白 | 第61-63页 |
| 5.2 链霉菌中表达AurD蛋白 | 第63-66页 |
| 6 讨论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6页 |
|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