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机械创新性方法的并联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构型设计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混合动力汽车构型研究现状 | 第11-20页 |
1.2.1 单电机并联系统 | 第11-12页 |
1.2.2 双电机串并联系统 | 第12-13页 |
1.2.3 双电机动力分流系统 | 第13-20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机械创新性设计方法 | 第22-46页 |
2.1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 | 第22-23页 |
2.2 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拓扑结构 | 第23-25页 |
2.3 机械创新性设计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4 一般化运动链 | 第26-28页 |
2.4.1 一般化程序 | 第26-27页 |
2.4.2 拓扑结构一般化 | 第27-28页 |
2.5 运动链及运动矩阵 | 第28-29页 |
2.5.1 连杆邻接矩阵 | 第28页 |
2.5.2 标号连杆邻接矩阵 | 第28页 |
2.5.3 缩杆邻接矩阵 | 第28页 |
2.5.4 排列群 | 第28-29页 |
2.6 一般化运动链图谱 | 第29-30页 |
2.7 特定化运动链 | 第30-38页 |
2.7.1 特定化程序 | 第30-31页 |
2.7.2 设计约束 | 第31-32页 |
2.7.3 并联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特定化 | 第32-38页 |
2.8 具体化运动链 | 第38-45页 |
2.9 本章小节 | 第45-46页 |
第三章 能量管理与运行模式分析 | 第46-64页 |
3.1 动力输入输出分配 | 第46-51页 |
3.1.1 动力输入输出约束 | 第46页 |
3.1.2 能量分配结构 | 第46-47页 |
3.1.3 第一种类型动力输入输出分配 | 第47-48页 |
3.1.4 第二种类型动力输入输出分配 | 第48-49页 |
3.1.5 第三种类型动力输入输出分配 | 第49-50页 |
3.1.6 第四种类型动力输入输出分配 | 第50-51页 |
3.2 运行模式分析 | 第51-63页 |
3.2.1 第一种类型结构运行模式分析 | 第52-56页 |
3.2.2 第二种类型结构运行模式分析 | 第56-60页 |
3.2.3 第三种类型结构运行模式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2.4 第四种类型结构运行模式分析 | 第61-63页 |
3.3 本章小节 | 第63-64页 |
第四章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新型构型分析 | 第64-78页 |
4.1 行星齿轮传动比计算 | 第64-66页 |
4.2 新型构型传动系统受力平衡计算 | 第66-69页 |
4.3 运行模式分析 | 第69-77页 |
4.3.1 电机单独驱动模式 | 第69页 |
4.3.2 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 | 第69-72页 |
4.3.3 混合驱动模式 | 第72-73页 |
4.3.4 功率分流模式 | 第73-74页 |
4.3.5 制动能量回收模式 | 第74-76页 |
4.3.6 停车充电模式 | 第76-77页 |
4.4 本章小节 | 第77-78页 |
第五章 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新型构型建模分析 | 第78-96页 |
5.1 驾驶员模型 | 第78-80页 |
5.2 整车控制器(HCU)模型 | 第80-81页 |
5.3 动力模块 | 第81-84页 |
5.3.1 发动机模型 | 第81-82页 |
5.3.2 电机模型 | 第82-83页 |
5.3.3 电池模型 | 第83-84页 |
5.4 整车模块 | 第84-85页 |
5.5 模式切换模块 | 第85-88页 |
5.5.1 驱动模式选择 | 第86-87页 |
5.5.2 制动模式选择 | 第87-88页 |
5.6 扭矩分配策略 | 第88-90页 |
5.7 行星齿轮耦合模块 | 第90-91页 |
5.8 仿真分析 | 第91-95页 |
5.9 本章小节 | 第95-9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6-98页 |
6.1 结论 | 第96-97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97页 |
6.3 展望 | 第97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