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研究概况 | 第15-28页 |
1.1 DNA条形码技术研究概况 | 第15-21页 |
1.1.1 DNA条形码技术的提出 | 第15-19页 |
1.1.2 DNA条形码技术的特点 | 第19页 |
1.1.3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| 第19-20页 |
1.1.4 DNA条形码技术的争论 | 第20-21页 |
1.2 野螟亚科研究概况 | 第21-28页 |
1.2.1 野螟亚科分类地位及鉴别特征 | 第21-22页 |
1.2.2 野螟亚科的单系性 | 第22-24页 |
1.2.3 野螟亚科分类研究进展 | 第24-28页 |
第二章 形态和分子特征 | 第28-33页 |
2.1 形态特征 | 第28-32页 |
2.1.1 头部 | 第28页 |
2.1.2 胸部 | 第28-30页 |
2.1.3 腹部 | 第30-32页 |
2.2 分子特征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41页 |
3.1 标本来源 | 第33页 |
3.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33-35页 |
3.2.1 试剂 | 第33-34页 |
3.2.2 常用仪器及设备 | 第34-35页 |
3.3 研究方法 | 第35-41页 |
3.3.1 成虫标本的采集、制作 | 第35页 |
3.3.2 比较形态学研究 | 第35-36页 |
3.3.3 DNA条形码数据库建立 | 第36-38页 |
3.3.4 DNA条形码数据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3.5 COI基因DNA条形码和形态特征揭示野螟亚科的隐存种分析 | 第39页 |
3.3.6 系统发育分析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结果分析 | 第41-132页 |
4.1 基于DNA条形码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昆虫的分子鉴定 | 第41-82页 |
4.1.1 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昆虫DNA条形码数据库建立 | 第41-49页 |
4.1.2 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特征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1.3 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DNA条形码序列的遗传距离及Barcode gap分析 | 第51-58页 |
4.1.4 DNA条形码对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昆虫的分子鉴定结果分析 | 第58-82页 |
4.2 基于DNA条形码和形态特征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隐存种的研究 | 第82-119页 |
4.2.1 棘趾野螟属Anania Hubner, 1823 | 第82-98页 |
4.2.2 方斑野螟属Perispasta Zeller,1875 | 第98-102页 |
4.2.3 野螟属Pyrausta Schrank,1802 | 第102-119页 |
4.3 基于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和形态特征的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系统发育研究 | 第119-132页 |
4.3.1 基于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中国和北美野螟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| 第119-128页 |
4.3.2 联合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和形态特征中国野螟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| 第128-132页 |
第五章 讨论 | 第132-141页 |
5.1 DNA条形码在分子鉴定中的影响因素及其界定物种的标准 | 第132-135页 |
5.1.1 DNA条形码数据库对分子鉴定的影响 | 第132-133页 |
5.1.2 DNA条形码序列长度、序列片段对分子鉴定的影响 | 第133-134页 |
5.1.3 DNA条形码在分子鉴定中界定物种的标准 | 第134-135页 |
5.2 DNA条形码在隐存种及谱系地理学研究中的探讨 | 第135-137页 |
5.2.1 DNA条形码在隐存种研究中的探讨 | 第135-136页 |
5.2.2 DNA条形码在谱系地理学研究中的探讨 | 第136-137页 |
5.3 野螟亚科的单系性及系统发育关系 | 第137-141页 |
5.3.1 野螟亚科的单系性问题 | 第137-138页 |
5.3.2 野螟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| 第138-1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1-160页 |
中国野螟亚科名录 | 第160-179页 |
图版 | 第179-195页 |
附表 | 第195-246页 |
致谢 | 第246-248页 |
个人简介 | 第2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