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油料作物论文--大豆论文

基于高密度SNP芯片的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

摘要第7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缩略词第13-14页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4-50页
    第一章 SNP芯片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第16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1 简述基因芯片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 SNP及其特点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 高通量SNP分型的检测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 SNP芯片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进展第19-26页
    第二章 关联分析的原理及应用第26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关联分析的原理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关联分析的优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实施关联分析的方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关联分析在作物研究中的应用第30-34页
    第三章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第34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大豆异黄酮概述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大豆异黄酮在人体中的功能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异黄酮在植物中的生理功能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大豆异黄酮的遗传统计学研究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 大豆异黄酮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 结构基因的研究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2 调控异黄酮转录因子的研究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8-50页
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第50-110页
    第四章 SNP芯片的开发及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解析第52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1 材料与方法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 Affymetrix芯片的设计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 SNP分型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 大豆材料和表型数据收集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 多态性参数计算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5 群体结构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6 系统发育分析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7 全基因组人工选择信号的检测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 结果与分析第56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 NJAU 355K SoySNP芯片的开发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 群体结构分析及野生和栽培大豆的生态区域和粒重分布模式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 全基因组人工选择信号的鉴定第66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 讨论第74-76页
    第五章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76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 材料与方法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 材料与田间试验设计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 异黄酮含量测定与数据分析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3 基因分型和质量控制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 结果与分析第78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 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表型变异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 大豆籽粒总异黄酮及其主要组分含量间的相关分析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 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81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3 讨论第87-90页
    第六章 候选基因GMMYB29的功能初步研究第90-110页
        6.1 材料与方法第90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1 植物材料及处理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2 菌株与载体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3 主要试剂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 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5 组织异黄酮提取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6 亚细胞定位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7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构建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8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毛状根转化系统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2 结果与分析第96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1 基因的序列分析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 亚细胞定位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3 诱导表达分析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4 组织表达分析与异黄酮类物质的积累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5 GmMYB29调控异黄酮合成关键基因启动子的瞬时表达活性分析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6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毛状根遗传转化第103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3 讨论第106-110页
全文结论第110-112页
本研究创新点第112-114页
参考文献第114-134页
附录第134-14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第144-146页
致谢第146页

论文共14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甜菜夜蛾对甲维盐抗性的特性及抗性机理研究
下一篇:水稻锌指蛋白ZFP150和ZFP214在非生物逆境响应中的功能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