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统计热力学的中国植被大尺度格局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4-27页 |
1.2.1 经验相关模型 | 第15-18页 |
1.2.2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| 第18-20页 |
1.2.3 统计学与临界跃迁模型 | 第20-21页 |
1.2.4 生态热力学模型 | 第21-27页 |
1.3 小结:科学问题与前沿 | 第27-29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与数据处理方法 | 第29-41页 |
2.1 引言 | 第29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9-37页 |
2.2.1 玻尔兹曼熵 | 第29-30页 |
2.2.2 植被格局的统计热力学模型 | 第30-37页 |
2.3 数据资料来源与处理 | 第37-39页 |
2.3.1 多年平均降水和温度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| 第37-38页 |
2.3.2 植物群落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| 第38-39页 |
2.3.3 植物群落分类与植被粒子系统定义 | 第39页 |
2.4 小结: 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| 第39-41页 |
第3章 年平均气温与中国植被 | 第41-52页 |
3.1 引言 | 第41页 |
3.2 年均温度与热带植被 | 第41-44页 |
3.3 年均温度与亚热带植被 | 第44-45页 |
3.4 年均温度与暖温带植被 | 第45-48页 |
3.5 年均温度与中温带植被 | 第48-49页 |
3.6 年均温度与寒温带植被 | 第49-50页 |
3.7 年均温度与高寒植被和高山植被 | 第50-51页 |
3.8 年均温度与永久冰雪带 | 第51页 |
3.9 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4章 年均降水与中国植被 | 第52-74页 |
4.1 引言 | 第52页 |
4.2 年均降水与热带植被 | 第52-54页 |
4.2.1 热带针叶林~* | 第53页 |
4.2.2 热带阔叶林 | 第53页 |
4.2.3 热带灌丛 | 第53-54页 |
4.3 年均降水与亚热带植被 | 第54-57页 |
4.3.1 亚热带针叶林(*/Ⅰ/Ⅱ) | 第54-55页 |
4.3.2 亚热带阔叶林 | 第55-57页 |
4.3.3 亚热带灌丛 | 第57页 |
4.3.4 亚热带、热带草丛Ⅰ | 第57页 |
4.4 年均降水与暖温带植被 | 第57-63页 |
4.4.1 暖温带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| 第58-59页 |
4.4.2 暖温带阔叶林 | 第59-60页 |
4.4.3 暖温带灌丛、草甸和草丛 | 第60-61页 |
4.4.4 暖温带草原 | 第61-62页 |
4.4.5 暖温带荒漠 | 第62-63页 |
4.5 年均降水与中温带植被 | 第63-69页 |
4.5.1 中温带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| 第63-64页 |
4.5.2 中温带阔叶林 | 第64-65页 |
4.5.3 中温带灌丛和草甸 | 第65-66页 |
4.5.4 中温带草原 | 第66-68页 |
4.5.5 中温带荒漠 | 第68-69页 |
4.6 年平降水与寒温带植被 | 第69页 |
4.6.1 温带落叶阔叶林Ⅵ | 第69页 |
4.6.2 寒温带和温带山地针叶林(*/Ⅰ/Ⅲ) | 第69页 |
4.7 年平均降水与高寒植被和高山植被 | 第69-72页 |
4.7.1 高寒灌丛和草甸 | 第70页 |
4.7.2 高寒草原 | 第70-71页 |
4.7.3 高寒荒漠 | 第71页 |
4.7.4 高山植被 | 第71-72页 |
4.8 年平均降水与永久冰雪带~* | 第72页 |
4.9 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5章 中国植被生物群区格局 | 第74-97页 |
5.1 引言 | 第74-75页 |
5.2 在气候水热框架下的生物群区 | 第75-79页 |
5.3 中国生物群区统计热力学格局 | 第79-95页 |
5.4 小结 | 第95-9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7-99页 |
6.1 结论 | 第97页 |
6.2 展望 | 第97-99页 |
附录 | 第99-135页 |
1. 植被类型、群系及拉丁文 | 第99-115页 |
2. 基于温度的植被类型及群系编码 | 第115-122页 |
3. 基于温度和降水的植被类型及群系编码 | 第122-133页 |
4. 制图方法 | 第133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46-14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147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-14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