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24页 |
1.2.1 水分胁迫下作物的生理生态响应 | 第11-13页 |
1.2.2 植被理化参数的遥感提取 | 第13-20页 |
1.2.3 Prospect和SAIL模型简介 | 第20-24页 |
1.2.4 存在问题 | 第24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4-2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| 第28-36页 |
2.1 试验区概况 | 第28页 |
2.2 试验场布置 | 第28-31页 |
2.3 观测项目 | 第31-36页 |
2.3.1 观测项目和组织时间 | 第31-32页 |
2.3.2 形态特征的观测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3.3 生理生态特征的测定方法 | 第33-35页 |
2.3.4 自动观测项目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连续水分胁迫下夏玉米形态特征及产量因素的响应 | 第36-42页 |
3.1 夏玉米不同生育期气象条件 | 第36-37页 |
3.2 夏玉米株高的特征 | 第37-38页 |
3.3 夏玉米叶面积的变化特征 | 第38页 |
3.4 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征 | 第38-3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2页 |
第四章 连续水分胁迫下夏玉米生理生态特征的响应 | 第42-58页 |
4.1 夏玉米生理生态指标的日变化特征 | 第42-51页 |
4.1.1 夏玉米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 | 第43-44页 |
4.1.2 夏玉米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日变化特征 | 第44-45页 |
4.1.3 夏玉米气孔导度日变化特征 | 第45-46页 |
4.1.4 夏玉米蒸腾速率日变化特征 | 第46-47页 |
4.1.5 夏玉米作物水分胁迫指数日变化特征 | 第47-51页 |
4.2 夏玉米理化指标的不同生育期变化特征 | 第51-55页 |
4.2.1 夏玉米叶片含水率不同生育期变化特征 | 第52页 |
4.2.2 夏玉米叶水势不同生育期变化特征 | 第52-53页 |
4.2.3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不同生育期变化特征 | 第53-54页 |
4.2.4 夏玉米叶绿素含量不同生育期变化特征 | 第54-55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5-58页 |
第五章 连续水分胁迫下夏玉米光谱特征的变化 | 第58-68页 |
5.1 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高光谱特征 | 第59-61页 |
5.1.1 夏玉米叶片光谱不同生育期变化特征 | 第59-60页 |
5.1.2 夏玉米冠层光谱不同生育期变化特征 | 第60-61页 |
5.2 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植被指数特征 | 第61-67页 |
5.2.1 夏玉米叶片植被指数变化特征 | 第62-65页 |
5.2.2 夏玉米冠层植被指数变化特征 | 第65-6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连续水分胁迫下夏玉米光谱特征的尺度效应 | 第68-82页 |
6.1 夏玉米叶片光谱反射率和土壤反射率特征 | 第68-70页 |
6.2 不同冠层特征对光谱反射率特征影响 | 第70-76页 |
6.2.1 LAI对叶片-冠层尺度光谱特征的影响 | 第70-73页 |
6.2.2 LAD对叶片-冠层尺度光谱特征的影响 | 第73-76页 |
6.3 连续水分胁迫下不同冠层特征对夏玉米植被指数的影响 | 第76-80页 |
6.3.1 不同LAI对植被指数的影响 | 第77-79页 |
6.3.2 不同LAD对植被指数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七章 连续水分胁迫下夏玉米不同尺度的理化参数遥感监测 | 第82-96页 |
7.1 叶片尺度最优植被指数的确立 | 第83-87页 |
7.1.1 叶片尺度SR型植被指数最佳波段的选择 | 第83-84页 |
7.1.2 叶片尺度NDVI型植被指数最佳波段的选择 | 第84-85页 |
7.1.3 叶片尺度三波段型植被指数最佳波段的选择 | 第85-87页 |
7.2 冠层尺度最优植被指数的确立 | 第87-91页 |
7.2.1 冠层尺度SR型植被指数最佳波段的选择 | 第87-88页 |
7.2.2 冠层尺度NDVI型植被指数最佳波段的选择 | 第88-90页 |
7.2.3 冠层尺度三波段型植被指数最佳波段的选择 | 第90-91页 |
7.3 不同尺度下的理化参数遥感监测模型 | 第91-94页 |
7.3.1 不同尺度下的理化参数遥感监测模型的建立 | 第92页 |
7.3.2 不同尺度下的理化参数遥感监测模型的检验 | 第92-94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94-96页 |
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96-100页 |
8.1 结论 | 第96-98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98页 |
8.3 展望 | 第98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1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14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