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可持续视角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实施效果评价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问题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现实问题的阐述 | 第11-12页 |
1.1.3 科学问题的提出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文献分析法 | 第14页 |
1.3.2 基于量表开发的问卷调查法 | 第14页 |
1.3.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实证分析法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17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18-35页 |
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8-21页 |
2.1.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| 第18-19页 |
2.1.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2.1.3 可持续发展模型 | 第20页 |
2.1.4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| 第20-21页 |
2.2 建筑产业现代化 | 第21-26页 |
2.2.1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概念 | 第21-23页 |
2.2.2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 | 第23-24页 |
2.2.3 建筑产业现代化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 | 第24-25页 |
2.2.4 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现状 | 第25-26页 |
2.3 产业政策的文献综述 | 第26-33页 |
2.3.1 产业政策 | 第26-28页 |
2.3.2 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 | 第28-29页 |
2.3.3 产业政策评价 | 第29-33页 |
2.4 文献述评 | 第33-3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三章 研究框架的构建 | 第35-42页 |
3.1 政策实施效果的测度模型 | 第35-38页 |
3.1.1 基于熵权法的权重计算方法 | 第35-37页 |
3.1.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政策效果测度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2 基于增长管理模型的政策实施效果定位模型 | 第38-40页 |
3.3 障碍因素的识别方法 | 第40-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量表的发展与修订 | 第42-56页 |
4.1 初始量表的形成 | 第42-46页 |
4.1.1 指标选取原则 | 第42页 |
4.1.2 量表的架构 | 第42-46页 |
4.1.3 量表的编制 | 第46页 |
4.2 数据的收集 | 第46-47页 |
4.2.1 研究对象的确定 | 第46-47页 |
4.2.2 问卷发放与回收 | 第47页 |
4.3 量表的修订 | 第47-54页 |
4.3.1 信度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3.2 探索性因子分析 | 第49-53页 |
4.3.3 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4 本章小节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实证研究——以陕西省为例 | 第56-63页 |
5.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| 第56页 |
5.2 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实施效果的定位 | 第56-58页 |
5.2.1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| 第56-57页 |
5.2.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政策实施效果定位 | 第57-58页 |
5.3 主要障碍因素的识别 | 第58-59页 |
5.4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| 第59-61页 |
5.4.1 基本原则 | 第59-60页 |
5.4.2 政策建议 | 第60-6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研究结论 | 第63页 |
研究局限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研究局限 | 第63-64页 |
研究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1页 |
附录 | 第71-77页 |
附录Ⅰ 初步问卷 | 第71-73页 |
附录Ⅱ 最终问卷 | 第73-75页 |
附录Ⅲ 用于障碍度计算的MATLAB程序 | 第75-76页 |
附录Ⅳ 探索性因子分析——碎石图 | 第76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