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航空、航天论文--航天(宇宙航行)论文--推进系统(发动机、推进器)论文--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论文

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扩张段补充燃烧技术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1章 绪论第12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-19页
第2章 数值研究方法及数值校验第19-27页
    2.1 气相控制方程第19-20页
    2.2 湍流模型第20-22页
    2.3 FINITE-RATE/EDDY-DISSIPATION燃烧模型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涡团耗散模型(Eddy-DissipationModel)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Finite-Rate有限速率模型第23-24页
    2.4 数值校验第24-26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6-27页
第3章 补充燃烧结构设计第27-40页
    3.1 整体设计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环缝形进气道补燃装置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分布式进气道补燃装置第28页
    3.2 喷管设计第28-29页
    3.3 燃气组分计算第29-32页
    3.4 补燃进气道设计第32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进气道波系组织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亚声速扩压段的设计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进气道设计结果第36-3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4章 环缝形进气道补燃效果研究第40-69页
    4.1 影响补燃效果的结构参数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计算条件设置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无补燃装置喷管计算第41-42页
    4.2 进气量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不同进气量喷管性能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同进气量喷管流场分析第44-47页
    4.3 进气位置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不同进气位置喷管性能分析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进气位置喷管流场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4.4 进气角度第52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不同进气角度喷管性能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不同进气角度喷管流场分析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最佳进气角度第58-59页
    4.5 一体化计算第59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不同进气马赫数性能分析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不同进气马赫数流场分析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不同进气马赫数进气道分析第65-68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第5章 分布式进气道补燃效果研究第69-91页
    5.1 攻角对补燃效果的影响第69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不同攻角喷管性能分析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不同攻角喷管流场分析第72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不同攻角进气道性能分析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不同攻角进气道流场分析第83-85页
    5.2 矢量控制控制方式研究第85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关闭进气道后性能分析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关闭进气道后流场分析第87-90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90-91页
结论与展望第91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9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7-98页
致谢第98-99页
附录第99-108页

论文共10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过载与旋转对SRM内两相流场影响数值分析
下一篇:铝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其铀吸附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