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0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4页 |
临床研究 | 第14-32页 |
1 试验对象 | 第14页 |
1.1 试验对象来源 | 第14页 |
2 试验对象选择 | 第14-16页 |
2.1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4页 |
2.2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14-15页 |
2.3 纳入病例标准 | 第15页 |
2.4 排除病例标准 | 第15页 |
2.5 受试对象剔除和脱落标准 | 第15-16页 |
2.6 剔除和脱落者的处理 | 第16页 |
2.7 试验中止标准 | 第16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16-23页 |
3.1 样本含量的估计 | 第16页 |
3.2 随机分组及隐藏 | 第16-17页 |
3.3 盲法 | 第17-18页 |
3.4 试验流程图 | 第18页 |
3.5 治疗方案 | 第18-21页 |
3.6 观察指标 | 第21-22页 |
3.7 安全性评价 | 第22页 |
3.8 质量控制 | 第22页 |
3.9 统计分析 | 第22-23页 |
4 试验结果 | 第23-30页 |
4.1 基线分析 | 第23-26页 |
4.2 疗效分析 | 第26-29页 |
4.3 安全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5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30-32页 |
讨论 | 第32-53页 |
1 对试验结果的讨论 | 第32-39页 |
1.1 对疼痛的改善 | 第32-33页 |
1.2 对足踝功能及稳定性的改善 | 第33-35页 |
1.3 对中医证候的改善 | 第35-39页 |
2 中医对足底筋膜炎的认识 | 第39-40页 |
3 现代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认识 | 第40-42页 |
4 穴位与经筋结点的定位 | 第42-43页 |
4.1 穴位的定位 | 第42-43页 |
4.2 经筋结点定位 | 第43页 |
5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机理探讨 | 第43-46页 |
5.1 冲击波的物理效应 | 第43-44页 |
5.2 冲击波的生物效应 | 第44-46页 |
6 足底筋膜炎与经络理论的关系探讨 | 第46-52页 |
6.1 关于经络理论的研究 | 第46-48页 |
6.2 足底筋膜炎与经筋关系 | 第48-52页 |
7 冲击波与“九针”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附件 | 第61-74页 |
附件1 综述 | 第61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附件2 FRS评分图 | 第67页 |
附件3 AHS评分量表 | 第67-69页 |
附件4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| 第69-70页 |
附件5 图片 | 第70-73页 |
附件6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