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1 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3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目的、内容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.1 本文的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3.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3 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1.4 本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2 建筑企业可持续相关理论基础与发展现状 | 第18-25页 |
2.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| 第18-19页 |
2.1.1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| 第18页 |
2.1.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2.2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内涵 | 第19-20页 |
2.3 我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0-24页 |
2.3.1 我国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3.2 我国建筑企业规模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3.3 我国建筑企业技术装备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3.4 我国建筑企业环境及资源消耗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| 第25-33页 |
3.1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 | 第25-29页 |
3.1.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25-26页 |
3.1.2 企业经营与组织管理的指导作用 | 第26-27页 |
3.1.3 已使用建筑业及建筑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借鉴作用 | 第27-29页 |
3.2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| 第29-32页 |
3.2.1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| 第29页 |
3.2.2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阐释 | 第29-3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4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| 第33-38页 |
4.1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| 第33-34页 |
4.1.1 层次分析法 | 第33页 |
4.1.2 模糊评价法 | 第33-34页 |
4.2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 | 第34-37页 |
4.2.1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| 第34-36页 |
4.2.2 TOPSIS法评价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| 第36-37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5 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实例分析 | 第38-52页 |
5.1 企业背景及数据来源 | 第38-40页 |
5.1.1 企业背景 | 第38-39页 |
5.1.2 横向对比企业的选取 | 第39-40页 |
5.1.3 数据来源 | 第40页 |
5.2 AHP+TOPSIS模型求解 | 第40-45页 |
5.2.1 采用AHP确定指标权重 | 第40-43页 |
5.2.2 TOPSIS法评价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| 第43-45页 |
5.3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5-49页 |
5.3.1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3.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6-49页 |
5.4 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战略措施 | 第49-51页 |
5.4.1 抓住历史机遇,发展优势产业,提升企业竞争力 | 第49页 |
5.4.2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,促进各项业务共同发展 | 第49-50页 |
5.4.3 注重风险预控,坚持“走出去”战略 | 第50页 |
5.4.4 加强科技创新,重视人才培养 | 第50-51页 |
5.4.5 加大环保研发与投入 | 第5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4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52-53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0页 |
A. 关于建筑企业可持续的调查问卷 | 第58-60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