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含油污泥的处理处置方式 | 第10-15页 |
1.2.1 调质机械分离技术 | 第11页 |
1.2.2 萃取法 | 第11-12页 |
1.2.3 生物处理法 | 第12-13页 |
1.2.4 焚烧法 | 第13页 |
1.2.5 固化技术 | 第13-14页 |
1.2.6 热解技术 | 第14-15页 |
1.3 含油污泥热解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| 第18-19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含油污泥热解反应动力学分析 | 第20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20页 |
2.2 含油污泥性质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.1 工业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.2 元素分析 | 第21页 |
2.2.3 热值测定 | 第21页 |
2.2.4 含油率测定 | 第21页 |
2.3 热重试验内容及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3.1 热重试验装置 | 第21-22页 |
2.3.2 热重试验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4 含油污泥热解状况 | 第23-24页 |
2.5 升温速率对含油污泥热解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2.6 含油污泥热解动力学模型 | 第25-28页 |
2.7 热解动力学参数的求解 | 第28-37页 |
2.7.1 Coats-Redfern法动力学模型 | 第28-33页 |
2.7.2 Flynn-Wall-Ozawa法动力学模型 | 第33-35页 |
2.7.3 Kissinger法动力学模型 | 第35-36页 |
2.7.4 三种数学处理方法比较 | 第36-37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3章 含油污泥热解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9-51页 |
3.1 引言 | 第39页 |
3.2 热解试验内容及方法 | 第39-41页 |
3.2.1 热解试验装置 | 第39-40页 |
3.2.2 热解试验方法 | 第40-41页 |
3.3 热解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1-50页 |
3.3.1 热解温度对含油污泥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3.2 热解载气对含油污泥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3.3 添加剂对含油污泥热解产物分布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3.3.4 不同条件下含油污泥中石油类化合物的热解转化率 | 第47-5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含油污泥热解产物性质分析 | 第51-68页 |
4.1 引言 | 第51页 |
4.2 产物测试装置及方法 | 第51-52页 |
4.2.1 测试装置 | 第51页 |
4.2.2 测试仪器 | 第51-52页 |
4.2.3 气相产物试验方法 | 第52页 |
4.3 气相产物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2-58页 |
4.3.1 气相产物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 | 第52-54页 |
4.3.2 气相产物随热解温度规律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3.3 可燃气占比变化规律分析 | 第56页 |
4.3.4 热解气热值变化规律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3.5 含油污泥热解过程污染物排放规律分析 | 第57-58页 |
4.4 液相产物测试结果及分析 | 第58-67页 |
4.4.1 热解温度对热解产物C原子分布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4.4.2 热解温度对含油污泥热解油成分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73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