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汽车工程论文--汽车结构部件论文--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

基于视觉的疲劳驾驶预警系统

致谢第7-8页
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2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4-15页
    1.2 疲劳驾驶的致因第15页
    1.3 疲劳驾驶检测技术的分类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基于驾驶员生理参数的检测方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基于车辆行驶状态的检测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基于驾驶员行为特征的检测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-20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1-22页
第二章 人脸检测第22-38页
    2.1 人脸检测的常用方法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基于肤色的人脸检测算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人脸检测算法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基于模板匹配的人脸检测算法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检测算法第25-26页
    2.2 图像预处理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图像的灰度化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直方图均衡化第27-28页
    2.3 基于AdaBoost算法的人脸检测第28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Haar-like特征和积分图的计算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构造强分类器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AdaBoost算法的级联分类器第35-3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三章 人眼检测与疲劳状态分析第38-47页
    3.1 人眼检测的常用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基于亮瞳效应的方法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Hough(霍夫)变换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基于灰度投影的人眼定位法第39页
    3.2 使用AdaBoost算法进行人眼定位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人脸定位与人眼定位的差异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使用AdaBoost算法进行人眼状态识别第41页
    3.3 基于扩展Haar-like特征的人眼检测和人眼状态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3.4 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判断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PERCLOS检测原理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改进的疲劳判别方法第44-4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四章 系统的实现与实验结果分析第47-57页
    4.1 软硬件平台介绍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软件平台介绍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硬件平台介绍第47页
    4.2 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的算法流程第47-48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8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人脸检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人眼检测的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疲劳判断的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6-57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7-59页
    5.1 本文的工作及创新第57-58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6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66-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高性能全向天线研究
下一篇:基于稀疏码多址接入的无线网络容量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