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无线通信论文--移动通信论文

基于稀疏码多址接入的无线网络容量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缩略语对照表第12-1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3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蜂窝和终端直通融合网络发展历程和特点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无线网络多址接入技术发展历程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无线网络容量研究重要性及研究历程第23-24页
    1.2 随机几何理论简介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点过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泊松点过程及其主要特点第25-28页
    1.3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第28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无线网络中多址接入技术研究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蜂窝和终端直通融合网络资源共享模式研究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无线网络容量分析第33-35页
    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5-39页
第二章 基于SCMA的蜂窝网络容量研究第39-63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动机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本章的研究内容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本章安排第40页
    2.2 系统模型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上行蜂窝网络场景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信道模型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SCMA技术介绍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性能指标第44-45页
    2.3 上行蜂窝网络空间吞吐量分析第45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蜂窝链路长度分析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蜂窝用户激活概率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CDMA系统空间吞吐量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OFDMA系统空间吞吐量分析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SCMA系统空间吞吐量分析第52-55页
    2.4 仿真结果第55-60页
    2.5 总结第60-63页
第三章 基于SCMA的蜂窝与D2D融合网络的网络容量研究第63-91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研究动机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本章的研究内容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本章安排第64页
    3.2 系统模型第64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上行蜂窝网络场景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信道模型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接收信号建模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性能指标第68页
    3.3 融合网络空间吞吐量分析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复用模式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专用模式第70-72页
    3.4 干扰管理和资源分配方案优化第72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复用模式下干扰管理方案优化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专用模式下SCMA码本分配优化第76-78页
    3.5 仿真结果第78-86页
    3.6 总结第86-87页
    3.7 附录第87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7.1 定理3.1的证明第87-91页
第四章 基于SCMA的超密集无线网络容量研究第91-115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研究动机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本章的研究内容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本章安排第92页
    4.2 电磁波近场及远场传播特性第92-94页
    4.3 电磁波近场传播实验平台及结果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实验平台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信号近场传播测试结果第95-96页
    4.4 系统模型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基于SCMA的上行蜂窝网络模型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信道模型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性能指标第98-99页
    4.5 网络空间吞吐量分析第9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用户成功传输概率分析第99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空间吞吐量分析第101-111页
    4.6 总结第111-112页
    4.7 附录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引理4.1的证明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引理4.4的证明第113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引理4.5的证明第113-115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15-119页
    5.1 全文内容总结第115-117页
    5.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117-119页
参考文献第119-127页
致谢第127-129页
作者简介第129-132页

论文共13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视觉的疲劳驾驶预警系统
下一篇:民国时期湘西酉水航运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