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符号对照表 | 第16-17页 |
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7-2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2-3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22-2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5-33页 |
1.2.1 垂直极化全向天线 | 第25-27页 |
1.2.2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 | 第27-29页 |
1.2.3 垂直/水平双极化全向天线 | 第29-32页 |
1.2.4 垂直/水平双极化全向阵列天线 | 第32-33页 |
1.3 论文结构安排 | 第33-36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36-46页 |
2.1 引言 | 第36页 |
2.2 天线主要性能参数 | 第36-40页 |
2.3 常见全向天线工作原理 | 第40-42页 |
2.3.1 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工作原理 | 第40页 |
2.3.2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工作原理 | 第40-42页 |
2.4 无源互调(PIM)及其主要产生原因和改善措施 | 第42-4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6页 |
第三章 顶端短路加载宽带垂直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| 第46-62页 |
3.1 引言 | 第46页 |
3.2 顶端短路加载宽带垂直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| 第46-57页 |
3.2.1 双短路枝节顶端加载宽带垂直极化全向天线 | 第47-49页 |
3.2.2 三个和四个短路枝节顶端加载宽带垂直极化全向天线 | 第49-57页 |
3.3 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无源互调(PIM) | 第57-6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四章 宽带水平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| 第62-84页 |
4.1 引言 | 第62-64页 |
4.2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| 第64-72页 |
4.2.1 未加载型水平极化全向天线 | 第65-68页 |
4.2.2 加载型水平极化全向天线研究 | 第68-72页 |
4.3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交叉极化研究 | 第72-83页 |
4.3.1 交叉极化恶化因素 | 第73-76页 |
4.3.2 改进型水平极化全向天线Antenna 1~6 | 第76-79页 |
4.3.3 改进型水平极化全向天线仿真与测试结果 | 第79-8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五章 宽带/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| 第84-118页 |
5.1 引言 | 第84页 |
5.2 低剖面高隔离度宽带双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| 第84-100页 |
5.2.1 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单元设计 | 第85-92页 |
5.2.2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单元设计 | 第92-95页 |
5.2.3 低剖面双极化全向吸顶天线设计 | 第95-100页 |
5.3 高性能双频双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| 第100-116页 |
5.3.1 “爪子”形顶端加载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单元设计 | 第101-103页 |
5.3.2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单元设计 | 第103-107页 |
5.3.3 高性能双极化全向天线设计 | 第107-11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6-118页 |
第六章 宽带水平极化全向阵列天线设计 | 第118-136页 |
6.1 引言 | 第118页 |
6.2 水平极化全向天线单元设计 | 第118-121页 |
6.3 宽带水平极化全向阵列设计 | 第121-131页 |
6.3.1 天线阵结构及馈电网络 | 第121-127页 |
6.3.2 仿真与实测结果 | 第127-131页 |
6.4 提高水平极化增益的垂直/水平双极化全向天线 | 第131-135页 |
6.4.1 天线结构 | 第131页 |
6.4.2 天线仿真与实测结果 | 第131-135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35-136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36-138页 |
7.1 论文的主要研究总结 | 第136-137页 |
7.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137-1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8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-15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50-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