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玉米(玉蜀黍)论文

不同供体对优良玉米自交系QB506和QR273的遗传改良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1.文献综述第11-18页
    1.1 我国玉米育种概况第11-12页
    1.2 西南地区玉米区概况第12页
    1.3 西南地区玉米种质改良的必要性第12-13页
    1.4 西南山区的种质改良与应用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热带、亚热带对温带种质的改良与应用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温带种质在西南地区的改良与应用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Suwan种质在西南地区的改良与应用第14-15页
    1.5 自交系改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回交改良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配子选择法第16页
    1.6 配合力及其测定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配合力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配合力测定方法第17页
    1.7 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第17页
    1.8 SSR分子标记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第17-18页
2.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-19页
3.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-20页
4. 技术路线第20-21页
5.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1-29页
    5.1 田间试验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试验材料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田间试验方法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1 交配设计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2 田间试验设计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3 田间调查及室内考察性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4 田间统计分析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4.1 方差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4.2 遗传方差成分及遗传率估算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4.3 组合性状均值比较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4.4 配合力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2.4.5 杂种优势分析第24页
    5.2 室内分子实验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材料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实验方法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1 自交系DNA的提取、纯化和检验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2 SSR检测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3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4 银染程序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5 SSR标记统计分析第28页
    5.3 小区产量与各农艺性状、遗传距离间的相关性分析第28页
    5.4 小区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第28-29页
6.结果与分析第29-56页
    6.1 田间试验结果与分析第29-45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方差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1.1 农艺性状三点联合方差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1.2 各改良系与原系的组合性状均值方差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1.3 配合力方差分析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遗传方差成分及遗传率估算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组合性状均值比较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3.1 QB506改良系、QB506的组合性状均值比较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3.2 QR273改良系、QR273的组合性状均值比较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配合力分析第33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1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1.1 小区产量一般配合力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1.2 株高、穗位高一般配合力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1.3 穗长、穗粗、秃尖长一般配合力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1.4 穗行数、行粒数、百粒重一般配合力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1.5 出籽率一般配合力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2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2.1 小区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2.2 其它性状的特殊配合力分析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3 总配合力效应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3.1 小区产量总配合力效应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3.2 株高、穗位高的总配合力分析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4.3.3 出籽率总配合力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杂种优势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6.2 室内分子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5-5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位点多样性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遗传变异分析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1 QB506及其改良系间的遗传距离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2 QR273及其改良系间的遗传距离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3 QR273改良系与QB506间的遗传距离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4 QB506改良系与QR273间的遗传距离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5 QB506改良系与QR273改良系的遗传距离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6 改良系与6个代表不同类群的国内骨干自交系的遗传距离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聚类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主坐标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6.3 小区产量与各农艺性状、遗传距离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6.4 小区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第55-56页
7.结论第56-58页
8.讨论第58-65页
    8.1 不同供体导入QB506、QR273的改良效果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8.1.1 农艺性状改良效果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8.1.2 配合力改良效果第60-61页
    8.2 改良系与原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遗传差异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杂种优势类群划分第62-63页
    8.3 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第63-65页
致谢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0页
附表 1第70-76页
附表 2第76-82页
附表 3第82-88页
附表 4第88-95页
附表 5第95-98页
附录 6第98-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水飞蓟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及不同诱导子对水飞蓟宾含量的影响
下一篇:烤烟不同品种及其F1 DNA甲基化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