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烟草(菸草)论文

烤烟不同品种及其F1 DNA甲基化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8-17页
    1.1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作物杂种优势表现及利用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烟草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状第8-9页
    1.2 杂种优势的机理研究进展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显性假说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超显性假说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上位性效应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遗传差异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QTL效应第10-11页
    1.3 杂种优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基因表达调控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表观遗传学第11-12页
    1.4 基因组DNA甲基化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基因组DNA甲基化概念及研究进展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DNA甲基化与杂种优势第12-13页
    1.5 DNA甲基化研究方法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基因组整体水平甲基化分析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特异性位点的DNA甲基化的检测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甲基化新位点的寻找第14-15页
    1.6 烟草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烟草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烟草杂种优势利用的展望第16页
    1.7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-17页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7-29页
    2.1 材料及来源第17页
    2.2 田间试验设计第17-18页
    2.3 试验技术路线第18-19页
    2.4 试验方法第19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田间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实验室试验第20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.1 主要试剂的配制与试验设备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.2 DNA的提取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.3 MSAP实验第22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.4 数据整理与分析第28-29页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9-53页
    3.1 主要产量性状的田间实验结果分析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不同组合间主要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各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第29-32页
    3.2 主要产量性状的动态变化第32-33页
    3.3 MSAP实验结果分析第3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DNA质量检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酶切和预扩增的检测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MSAP图谱分析第35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1 烤烟亲本及其F1 DNA甲基化水平分析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2 DNA甲基化类型分析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3 烤烟亲本及其F1的甲基化遗传模式第43-44页
    3.4 DNA甲基化与苗期(15天)表型杂种优势(中亲优势)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DNA甲基化水平与表型杂种优势(15天)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DNA甲基化类型与表型杂种优势(15天)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DNA甲基化遗传模式与表型杂种优势(15天)第45-46页
    3.5 DNA甲基化与成熟期(60天)表型杂种优势(中亲优势)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DNA甲基化水平与表型杂种优势(60天)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DNA甲基化类型与表型杂种优势(60天)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甲基化遗传模式与表型杂种优势(60天)第48-49页
    3.6 甲基化模式特异位点第49-53页
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53-62页
    4.1 烤烟主要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表现和特定杂交组合的筛选第53页
    4.2 烤烟亲本及其F1的DNA甲基化水平及类型第53-56页
    4.3 烤烟的DNA甲基化遗传模式第56页
    4.4 烤烟的DNA甲基化与杂种优势相关性的讨论第56-59页
    4.5 烤烟DNA甲基化特异位点第59-60页
    4.6 结论第60-62页
致谢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9页
附录第69-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不同供体对优良玉米自交系QB506和QR273的遗传改良研究
下一篇:龙葵毛状根诱导及其抑菌活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