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.导论 | 第8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2.理论基础及研究设计 | 第14-20页 |
2.1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概念 | 第14页 |
2.1.1 债务 | 第14页 |
2.1.2 政府债务 | 第14页 |
2.1.3 地方政府债务 | 第14页 |
2.2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 | 第14-16页 |
2.3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视角 | 第16-18页 |
2.4 研究设计 | 第18-20页 |
2.4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2.4.2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3.当前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债务的现状及效应分析 | 第20-28页 |
3.1 当前我国政府债务现状 | 第20-22页 |
3.1.1 我国政府债务现状 | 第20页 |
3.1.2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债务现状 | 第20-22页 |
3.2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债务特点 | 第22-25页 |
3.2.1 债务区域分布居中 | 第22页 |
3.2.2 债务层级集中在省级 | 第22-23页 |
3.2.3 主体以政府部门和机构为主 | 第23页 |
3.2.4 主要投向交通设施 | 第23-24页 |
3.2.5 偿债压力贵州尤为突出 | 第24-25页 |
3.3 西部欠发达地区举债发展的困境 | 第25-28页 |
3.3.1 不举债难发展 | 第25-26页 |
3.3.2 举债或许零风险 | 第26-27页 |
3.3.3 举债困境:理性的限度 | 第27-28页 |
4 公共选择视角下D县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实证分析 | 第28-37页 |
4.1 个案选择及其典型意义 | 第28页 |
4.2 D县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| 第28-31页 |
4.3 公共选择视角下D县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 | 第31-34页 |
4.3.1 地方政府的政绩导向 | 第31-32页 |
4.3.2 地方政府的风险转移 | 第32页 |
4.3.3 地方政府的设租腐败 | 第32-33页 |
4.3.4 地方政府的权责不符 | 第33-34页 |
4.4 D县地方政府债务效应分析 | 第34-37页 |
4.4.1 政府债务的积极效应 | 第34-35页 |
4.4.2 政府债务的消极效应 | 第35页 |
4.4.3 D县政府债务管理 | 第35-37页 |
5.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债务风险防范 | 第37-42页 |
5.1 国内外地方政府管理债务基本经验借鉴 | 第37-39页 |
5.1.1 美国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| 第37-38页 |
5.1.2 浙江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| 第38页 |
5.1.3 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对西部地区的启示 | 第38-39页 |
5.2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风险防范建议 | 第39-42页 |
5.2.1 改革地方官员考核任用制度 | 第39-40页 |
5.2.2 强化官员行为监督约束机制 | 第40-41页 |
5.2.3 推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| 第41页 |
5.2.4 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权责 | 第41-42页 |
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附录A | 第47页 |
附录B | 第47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