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隧道工程论文--隧道施工论文--隧道衬砌施工论文

云南山区公路隧道衬砌病损特征及服役状况评价方法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隧道病损形成机理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既有病损对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隧道土建结构服役状况评价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0-22页
第二章 云南省国省干线公路隧道病损统计及成因分析第22-46页
    2.1 统计背景及意义第22页
    2.2 病损隧道统计范围第22-23页
    2.3 病损隧道统计内容及方法第23-26页
    2.4 衬砌裂缝统计结果及成因分析第26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裂缝长度与宽度统计特征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裂缝形态和位置统计特征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裂缝成因分析第34页
    2.5 衬砌背后空洞统计结果及成因分析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衬砌背后空洞长度与深度统计特征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衬砌背后空洞位置与类型统计特征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衬砌背后空洞与围岩级别的关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衬砌背后空洞成因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2.6 衬砌厚度不足统计结果及成因分析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衬砌减薄厚度不足程度与位置统计特征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衬砌厚度不足成因分析第43页
    2.7 衬砌渗漏水统计结果及成因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7.1 衬砌渗漏水部位统计特征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7.2 衬砌渗漏水成因分析第44页
    2.8 本章小结第44-46页
第三章 考虑既有病损影响的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分析第46-66页
    3.1 计算简介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工程概况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计算荷载第47-48页
    3.2 既有裂缝对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计算模型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计算工况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8-53页
    3.3 背后空洞对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计算模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计算工况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54-58页
    3.4 厚度不足对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计算模型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计算工况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58-63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3-66页
第四章 公路隧道衬砌服役状况云模型评价方法第66-90页
    4.1 云模型理论简介第6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云模型的基本概念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云模型的类型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云发生器第73-77页
    4.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基本原则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衬砌服役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第78-81页
    4.3 衬砌服役状况指标及服役状况等级云模型的建立第81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衬砌服役状况各指标的云模型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衬砌服役状况等级的云模型第83-85页
    4.4 基于改进EW-AHP的各指标综合赋权法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指标权重的常见确定方法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改进EW-AHP法的综合权重确定第86-89页
    4.5 衬砌服役状况综合评定结果第89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89-90页
第五章 某隧道衬砌服役状况评价应用第90-100页
    5.1 工程概况第90页
    5.2 衬砌服役状况检测结果第90-91页
    5.3 衬砌服役状况评价第91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划分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93-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各检测指标云模型的确定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综合评定结果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评定结果对比分析第98-99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99-100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-102页
    6.1 主要结论第100-101页
    6.2 工作展望第101-102页
致谢第102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10页
附录第110页

论文共11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加腹板加固方法研究
下一篇:乌蒙山区超高扬程泵送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