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1 选题来源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对象 | 第13-14页 |
1.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 课题研究基础和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.1 研究基础 | 第15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 相关概念 | 第16-19页 |
1.5.1 街区 | 第16-17页 |
1.5.2 商业街区和传统商业街区 | 第17页 |
1.5.3 街景 | 第17页 |
1.5.4 前世、今生 | 第17-18页 |
1.5.5 再生 | 第18页 |
1.5.6 地域文化 | 第18-19页 |
1.6 研究框架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研究 | 第20-32页 |
2.1 国外相关规定理论研究和实践 | 第20-27页 |
2.1.1 国外相关规定 | 第20-23页 |
2.1.2 国外学者研究 | 第23-24页 |
2.1.3 国外实践研究 | 第24-27页 |
2.2 国内相关规定理论研究和实践 | 第27-31页 |
2.2.1 国内相关规定 | 第27-28页 |
2.2.2 国内学者研究 | 第28-29页 |
2.2.3 国内实践研究 | 第29-31页 |
2.3 本章小节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岢岚整体概况 | 第32-44页 |
3.1 岢岚区域和历史 | 第32-35页 |
3.1.1 区域和行政 | 第32-33页 |
3.1.2 历史和沿革 | 第33-35页 |
3.2 岢岚环境和资源 | 第35-39页 |
3.2.1 自然环境 | 第35-36页 |
3.2.2 环境资源 | 第36-39页 |
3.3 岢岚古城周边遗存 | 第39-43页 |
3.3.1 宋代长城 | 第40-41页 |
3.3.2 岢岚古塔 | 第41页 |
3.3.3 人类遗址 | 第41-42页 |
3.3.4 其它遗址 | 第42-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古代地域文化下的岢岚古城及其商业街的前世 | 第44-60页 |
4.1 岢岚古代地域文化 | 第44-48页 |
4.1.1 地名文化 | 第44页 |
4.1.2 边关文化 | 第44-48页 |
4.2 古代地域文化下的岢岚古城 | 第48-50页 |
4.2.1 舟城岢岚 | 第48-50页 |
4.2.2 钟楼鼓楼 | 第50页 |
4.3 岢岚古城及其传统商业街的前世 | 第50-58页 |
4.3.1 明朝时期的岢岚城 | 第50-51页 |
4.3.2 清朝时期的岢岚城 | 第51-56页 |
4.3.3 岢岚传统商业街的前世 | 第56-58页 |
4.4 本章小节 | 第58-60页 |
第五章 近现代地域文化下的岢岚古城及其传统商业街的今生 | 第60-92页 |
5.1 岢岚近现代岢岚地域文化 | 第60-64页 |
5.1.1 红色文化 | 第60-62页 |
5.1.2 风土文化 | 第62-64页 |
5.2 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的今生 | 第64-65页 |
5.2.1 改革前期的岢岚 | 第64页 |
5.2.2 改革后期的岢岚 | 第64-65页 |
5.3 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的现状 | 第65-87页 |
5.3.1 古城用地现状 | 第65-67页 |
5.3.2 鼓楼街区现状 | 第67-87页 |
5.4 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现状问题分析 | 第87-90页 |
5.4.1 传统格局水平空间肌理遭到破坏 | 第88页 |
5.4.2 传统外观整体风貌遭到了破坏 | 第88-89页 |
5.4.3 街区环境及景观元素缺乏控制协调 | 第89-90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0-92页 |
第六章 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街景再生方法 | 第92-136页 |
6.1 再生方法体系 | 第92-95页 |
6.1.1 理念和方法 | 第92页 |
6.1.2 范围及内容 | 第92-93页 |
6.1.3 规定和指标 | 第93-95页 |
6.2 街景再生对策 | 第95-96页 |
6.2.1 传统格局水平空间的再生策略 | 第95页 |
6.2.2 传统外观整体风貌的再生策略 | 第95-96页 |
6.2.3 街区环境及景观协调的再生策略 | 第96页 |
6.3 街景再生的方式方法 | 第96-124页 |
6.3.1 传统格局水平空间的再生 | 第96-98页 |
6.3.2 传统外观整体风貌的再生 | 第98-106页 |
6.3.3 街区环境及景观的协调再生 | 第106-124页 |
6.4 街景再生的主要表现手法 | 第124-130页 |
6.4.1 整体性的表现手法 | 第124-126页 |
6.4.2 艺术性的表现手法 | 第126-130页 |
6.5 街景建筑再生的主要技术做法 | 第130-135页 |
6.5.1 砖木结构 | 第130-132页 |
6.5.2 全木结构 | 第132-133页 |
6.5.3 砖混结构 | 第133-134页 |
6.5.4 钢混结构 | 第134页 |
6.5.5 钢和钢木 | 第134-135页 |
6.6 本章小节 | 第135-13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6-140页 |
7.1 创新和成果 | 第136-137页 |
7.1.1 创新 | 第136-137页 |
7.1.2 成果 | 第137页 |
7.2 不足与展望 | 第137-140页 |
7.2.1 不足 | 第137页 |
7.2.2 展望 | 第137-1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0-144页 |
图表清单 | 第144-152页 |
附录·各单体街景建筑再生的前后对比 | 第152-168页 |
致谢 | 第168-1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