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民法论文--婚姻法论文

伴侣家庭立法研究

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绪论第16-30页
    一、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背景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意义第17-18页
    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0-22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框架第22-24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方法第24-25页
    五、创新点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学术思想、观点方面创新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方法方面创新第27-30页
第一章 伴侣家庭源流考第30-60页
    第一节 伴侣家庭概念形成流变第31-4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婚姻家庭流变纵向谱系图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伴侣家庭的由来第34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家庭词义变化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伴侣家庭与和专偶婚辩证演进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从社会学到法学反射性立法中的伴侣家庭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伴侣家庭社会学内涵与特征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从社会学到法学反射性立法中的伴侣家庭第44-45页
    第二节 我国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现状第45-6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我国伴侣家庭法律调整诉求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我国婚姻、家庭对家事法之新诉求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我国婚姻、家庭新趋势之国内原因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我国处于伴侣家庭入法之世界潮流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我国伴侣家庭法律调整阙如与进路第47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准备立法回应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立法进路中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争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立法进路阻力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四)立法进路的可行性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我国各地区伴侣家庭法律调整情况第54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大陆地区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台湾地区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香港地区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四)澳门地区第58-60页
第二章 伴侣家庭法律地位与类型第60-76页
    第一节 伴侣家庭法律地位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伴侣家庭主体享有家庭权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伴侣家庭在现实中受家庭法调整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伴侣家庭法学内涵与特征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伴侣家庭法学内涵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伴侣家庭法律特征第64-65页
    第二节 伴侣家庭四层级类型与概念第65-7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一层级:伴侣家庭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二层级:婚姻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婚姻概念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非典型婚姻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二层级:类婚姻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三层级:异性共居家庭(事实婚姻、异性同居)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三层级:同性家庭(同性婚姻、民事结合、同性同居)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三层级:涉中性人家庭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二层级:非性联系家庭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关于双性恋者、泛性恋者、无性恋者的补充思考第75-76页
第三章 域外伴侣家庭法律调整考察第76-114页
    第一节 异性、同性伴侣家庭“共治”理念法律调整第76-8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匈牙利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现状第77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异性、同性类婚姻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第77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与匈牙利类的似阿根廷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美国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现状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异性、同性类婚姻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同性婚姻全国合法化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法国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现状第84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异性、同性类婚姻家庭法律调整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伴侣家庭法律调整具有革命性特点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与法国类似的荷兰、比利时、卢森堡第87-89页
    第二节 异性、同性伴侣家庭“分治”理念法律调整第89-9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德国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现状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异性共居家庭法律调整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同性家庭法律调整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英国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现状第92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异性共居家庭法律调整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同性家庭法律调整第94-96页
    第三节 其它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第96-10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涉中性人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现状第96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中性人法律地位的斗争第96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中性人法律主体地位立法尝试第98-9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涉中性伴侣家庭法律调整动向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非性联系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现状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非性联系家庭法律调整的争议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非性联系家庭法律调整立法尝试第101-103页
    第四节 域外伴侣家庭法律调整通考第10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欧洲国家第103-10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美洲国家第10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大洋洲国家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亚洲国家(地区)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非洲国家第111-114页
第四章 域外伴侣家庭法律调整梳理与镜鉴第114-164页
    第一节 域外伴侣家庭法律调整四种类型谱梳理第114-13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法律调整类型谱一:单一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法律调整类型谱二:保守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法律调整类型谱三:“政治正确”下的矛盾重重第117-12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法律调整类型谱四:“技术正确”下的相对平稳第122-127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四种型谱关系:时间递进发展第127-1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四种类型谱的时间递进关系第127-1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我国处于向类型谱二的过渡阶段第131页
    第二节 域外伴侣家庭立法镜鉴第131-16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立法名称第13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立法模式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登记问题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法律主体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权利、义务关系第138-143页
        六、法律适用第143-144页
        七、冲突法问题第144-149页
        八、立法进程第149-164页
第五章 我国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立法设计第164-181页
    第一节 登记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立法设计第165-17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名称选择与统一的立法模式第165-16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关系的成立第167-1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登记伴侣家庭关系成立之实质要件第1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事实伴侣家庭关系之实质要件与认定标准第167-1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形式要件之登记问题第16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法律效力第168-1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人身关系第168-1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财产关系第1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亲子关系第169-170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关系的终止第170-1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登记伴侣家庭关系终止第1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事实伴侣家庭关系终止第170-171页
    第二节 同居家庭法律调整具体设计第171-17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名称选择与分散的立法模式第17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关系的成立第171-1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同居家庭关系成立之实质要件第1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同居家庭关系成立之形式要件——不登记第1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同居家庭关系与事实伴侣家庭关系第17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法律效力第172-1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人身关系第172-1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财产关系第173-1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亲子关系第174-175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关系的终止第175页
    第三节 其它问题法律调整立法设计第175-18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其它伴侣家庭法律调整第175-1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涉中性人家庭第175-1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非“性”联系家庭第17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婚姻、登记伴侣家庭、同居家庭三种伴侣家庭模式间转换第176-17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伴侣家庭法律调整方式鼓励家事契约第177-178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伴侣家庭冲突法第178-179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伴侣家庭立法进程第179-181页
结论第181-183页
参考文献第183-194页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94-195页
致谢第195-197页
附录A第197-221页

论文共22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当代中国法学学者情理法观的文化思考
下一篇:论被遗忘权的法律保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