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理论论文

当代中国法学学者情理法观的文化思考

摘要第4-8页
abstract第8-14页
导论第19-29页
    一、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9-22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综述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情理内在蕴涵的事实描述的研究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情理在当代中国的功能和价值的研究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情理法观的文化分析的研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情理法观的生长方向的研究第24-25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方法第25页
    四、论文框架第25-29页
第一章 揆诸情理的“缘法而治”——情理法观的历史逻辑第29-46页
    第一节 “缘法而治”与法律儒家化的历史进程第29-3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传统中国的“缘法而治”理论与实践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法律儒家化的历史演绎第33-37页
    第二节 法运行的情理考量与中国法的“内在理据”第37-4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法运行的情理考量——“上稽天理,下揆人情”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基于伦理理性的中国法的“内在理据”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中国法是合乎情理(天理与人情)的秩序体系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蕴含着情理的法“道德”原理与“和谐”法理想第43-46页
第二章 情理内在蕴涵的理性定位第46-71页
    第一节 “理”的内在蕴涵第46-5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天理是永恒的自然法则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传统社会天理——伦理——原理——法理的演绎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当代法治视野下“理”的类别第49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“理”的类别划分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经验法则——在诉讼或证据层面上的“理”第51-55页
    第二节 “情”的内在蕴涵与本源价值意识分析第55-6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情”的内在蕴涵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情”的本质——主客体交往实践中的“本源价值意识”第59-62页
    第三节 情理与法理关系的理性定位第62-7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两种不同的法思维模式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(伦理理性)关系的思辨第64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对“法律非道德化倾向”的担忧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对“实质合理性倾向”的批判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“情法一元”的思考第67-71页
第三章 情理当代价值的思考第71-85页
    第一节 “常识、常理、常情”是现代法治灵魂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恶法亦法”的规则之治不可取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常识、常理、常情”是社会最基本的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常识、常理、常情”即良心第74-75页
    第二节 舆论“民情”的“生态机理”第75-8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表达自由”与“司法独立”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公众判意”的生态机理第79-85页
第四章 情理法观的文化分析第85-113页
    第一节 共享心理态度和行为反应——“差序格局”中的情理选择第85-9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传统中国的“差序格局”社会情境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差序格局“情境”中的行动选择第88-91页
    第二节 中华族群特有的法律生活样式或模式——从支配性法观念到文化性状的理解的理解第9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支配性法观念”说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对“天理、国法、人情”观念“三角型链”的文化分析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法文化性状”说第96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情理法是中华族群的法文化性状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情理法的基本结构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三)情理法的发轫、扩展、分化的历史第101-104页
    第三节 中国人法律核心价值理念——法本人情与情法两平第104-11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法本人情第104-10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情法两平第107-1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合法第108-11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合情第110-113页
第五章 情理法观生长方向的思考第113-139页
    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民情与法意第113-12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当代中国的法律生活情境——中国问题与中国人生问题第113-11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对当代中国的法意(法文化精神)的思考第117-1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当代中国法治自信和法文化自信面临的困境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法治自信与本土资源的现代转化第119-122页
    第二节 事实、规则、法意的圆融与“和谐”法理想第122-13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以民族法律文化精神实现中国法理想第122-1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以民族精神为准据为依归实现中国法理想的思考第122-1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“道德人文型”法治模式与“和谐”法理想第125-12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揆情(理)入法、情(理)法交融——情理法的生长路径第128-1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一)“良法须合情”——规则须合中国现实“情境”的思考第128-1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可普遍化证成原则与经验法则的规制第133-139页
结论第139-143页
参考文献第143-149页
作者简介第149-150页
后记第150页

论文共1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奖励制度—农村社会的社会控制研究
下一篇:伴侣家庭立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