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拉图理念论教育思想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第2章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产生及主要内容 | 第13-21页 |
2.1 柏拉图教育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| 第13-14页 |
2.1.1 盛极而衰的雅典城邦 | 第13页 |
2.1.2 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 | 第13-14页 |
2.2 柏拉图教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| 第14-17页 |
2.2.1 柏拉图的理念论 | 第14-16页 |
2.2.2 柏拉图的正义论 | 第16-17页 |
2.3 柏拉图的理念论教育思想 | 第17-21页 |
2.3.1 理念论教育的本质 | 第17-18页 |
2.3.2 理念论教育的内容 | 第18-19页 |
2.3.3 理念论教育的过程和目标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理论影响 | 第21-27页 |
3.1 对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| 第21-24页 |
3.1.1 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观 | 第21-22页 |
3.1.2 存在主义教育师生观 | 第22-23页 |
3.1.3 存在主义教育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扬弃 | 第23-24页 |
3.2 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| 第24-27页 |
3.2.1 进步主义教育目的观 | 第24-25页 |
3.2.2 进步主义教育师生观 | 第25-26页 |
3.2.3 进步主义教育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扬弃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现实影响 | 第27-33页 |
4.1 教育目的的设定 | 第27-29页 |
4.1.1 价值观教育 | 第27-28页 |
4.1.2 职业教育 | 第28-29页 |
4.1.3 爱国主义教育 | 第29页 |
4.2 教育方法的运用 | 第29-33页 |
4.2.1 榜样示范法 | 第30页 |
4.2.2 实习作业法 | 第30-31页 |
4.2.3 启发教育法 | 第31-33页 |
第5章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评价 | 第33-42页 |
5.1 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局限 | 第33-35页 |
5.1.1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| 第33-34页 |
5.1.2 教育结果的等级性 | 第34-35页 |
5.1.3 理念自身的局限性 | 第35页 |
5.2 马克思主义对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扬弃 | 第35-38页 |
5.2.1 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 | 第35-36页 |
5.2.2 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| 第36-37页 |
5.2.3 依靠劳动的实践教育 | 第37-38页 |
5.3 柏拉图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| 第38-42页 |
5.3.1 推动教育发展,培育创新人才 | 第39页 |
5.3.2 推进教育改革,促进教育公平 | 第39-40页 |
5.3.3 加强教育管理,规范教育办学 | 第40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