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玉米病虫害论文--玉米虫害论文

亚洲玉米螟模式识别受体PGRP1、IML-1、CTL-S4的功能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缩略词表第12-13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31页
    昆虫天然免疫反应简介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体液免疫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黑化反应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抗菌肽的产生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细胞免疫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吞噬作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集结作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包囊作用第18-19页
    昆虫模式识别蛋白简介第1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(pathogen-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,PAMP)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模式识别受体(pattern recognition reporter, PRR)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 昆虫肽聚糖识别蛋白(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,PGRP)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1 PGRPs的蛋白结构特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.2 PGRPs在昆虫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功能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6 昆虫C型凝集素(C-type lectin,CTL)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1 CTLs的蛋白结构特点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2 CTLs在昆虫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功能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7 亚洲玉米螟天然免疫反应研究进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0-31页
研究技术路线第31-32页
第二章 玉米螟血淋巴细胞的鉴定及细胞免疫反应初探第32-41页
    引言第32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试剂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要试剂配方第33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亚洲玉米螟幼虫感染球孢白僵菌后体态及组织观察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亚洲玉米螟血淋巴细胞种类鉴定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总血淋巴细胞计数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血淋巴细胞吞噬和集结作用观察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血淋巴细胞包囊作用观察第34-35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球孢白僵菌侵染亚洲玉米螟幼虫后的现象观察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亚洲玉米螟血淋巴细胞的鉴定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亚洲玉米螟总血淋巴细胞计数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淋巴细胞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的吞噬和集结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淋巴细胞对QFF凝胶颗粒的包囊第39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39-41页
第三章 球孢白僵菌侵染后的玉米螟幼虫转录组分析第41-57页
    引言第41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试剂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仪器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主要试剂配方第42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球孢白僵菌诱导亚洲玉米螟幼虫和RNA提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转录组数据的组装和注释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亚洲玉米螟免疫相关基因的鉴定和序列分析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46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亚洲玉米螟的转录组测序和Unigene组装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Unigene的鉴定,功能注释和分类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球孢白僵菌感染后的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亚洲玉米螟免疫相关基因的鉴定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qRT-PCR验证第54-55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55-57页
第四章 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1的重组表达与功能研究第57-77页
    引言第57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试剂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仪器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主要试剂配方第59-60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60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病原菌感染和组织提取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RNA提取和cDNA合成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mRNA水平表达量变化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模式识别受体PGRP1的表达载体构建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模式识别受体PGRP1重组表达与纯化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病原菌感染后玉米螟幼虫血淋巴中PGRP1检测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重组PGRP1和菌体的结合实验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重组PGRP1对细菌和真菌的凝集作用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重组PGRP1对亚洲玉米螟血浆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测定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0 重组PGRP1对亚洲玉米螟血浆IEARase活性的影响测定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1 干扰PGRP1表达后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6-68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68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PGRP1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亚洲玉米螟PGRP1的时空及诱导表达模式分析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亚洲玉米螟PGRP1的重组表达与纯化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亚洲玉米螟PGRP1可与病原菌结合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亚洲玉米螟PGRP1可促进病原菌凝集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亚洲玉米螟PGRP1可增强血浆的酚氧化酶活性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亚洲玉米螟PGRP1可增强血浆的IEARase活性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干扰PGRP1表达后对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第74-75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75-77页
第五章 C型凝集素IML-1和CTL-S4的重组表达与功能分析第77-105页
    引言第77-78页
    5.1 实验材料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试剂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验仪器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主要试剂配方第78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第78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亚洲玉米螟CTLs的结构域特征预测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亚洲玉米螟CTLs三级结构建模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病原菌感染和组织提取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RNA提取和cDNA合成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亚洲玉米螟IML-1和CTL-S4的时空表达谱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亚洲玉米螟IML-1和CTL-S4表达载体构建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模式识别受体IML-1和CTL-S4的重组表达与纯化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9 重组IML-1和CTL-S4的纯化结果鉴定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0 重组IML-1和CTL-S4与菌体的结合实验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1 重组IML-1和CTL-S4与LPS、PGN、Curdlan的结合实验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2 重组IML-1和CTL-S4对细菌和真菌的凝集作用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3 重组IML-1和CTL-S4对血淋巴细胞包囊作用的影响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4 重组IML-1和CTL-S4对亚洲玉米螟血浆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测定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5 重组IML-1和CTL-S4对亚洲玉米螟血浆IEARase活性的影响测定第85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第85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亚洲玉米螟CTLs的序列分析第85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亚洲玉米螟IML-1和CTL-S4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亚洲玉米螟IML-1和CTL-S4的重组表达与纯化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IML-1和CTL-S4可与微生物菌体及细胞壁组分结合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亚洲玉米螟IML-1和CTL-S4可促进微生物的凝集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IML-1和CTL-S4可促进血淋巴细胞的包囊和黑化作用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IML-1和CTL-S4可导致血浆酚氧化酶活性增加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8 IML-1和CTL-S4可导致血浆IEARase活性增加第101-102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102-105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-108页
参考文献第108-125页
致谢第125-127页
附录第127-135页
个人简介第135页

论文共13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啤酒花矮化类病毒不同变体致病性差异的分子机制研究
下一篇: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土壤与病株根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