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| 一、研究意义与目标 | 第11-12页 |
| (一)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| (二)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| (一)代议制理论说 | 第12页 |
| (二)代表角色论 | 第12-13页 |
| (三)代表结构论 | 第13-14页 |
| (四)利益聚合论 | 第14-15页 |
| (五)代表专职论 | 第15页 |
| (六)履职效果论 | 第15-16页 |
| (七)人大制度论 | 第16页 |
| (八)履职监督论 | 第16页 |
| 三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(一)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| (二)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| 四、研究创新点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人大代表理论概述 | 第19-25页 |
| 一、人民主权下的人大代表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二、代议制理论下的人大代表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三、代表制下的人大代表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四、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人大代表及议案与建议 | 第22-25页 |
| (一)人大代表概念界定 | 第22页 |
| (二)人大代表履职内涵 | 第22-23页 |
| (三)议案与建议 | 第23-25页 |
| 第三章 阳江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现状 | 第25-42页 |
| 一、从数据看议案建议特点 | 第25-29页 |
| (一)议案少建议多 | 第25-26页 |
| (二)财经与城建、环保问题备受关注 | 第26-27页 |
| (三)议案分布呈两极化 | 第27-28页 |
| (四)综合性议案建议占绝大多数 | 第28-29页 |
| 二、人大代表身份结构与议案建议的逻辑关系分析 | 第29-35页 |
| (一)谁更积极?履职积极人大代表身份属性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(二)谁较沉默?履职消极人大代表身份属性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(三)专职人大代表身份与议案建议关系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三、代表建议与选择利益偏向性分析 | 第35-37页 |
| 四、议案和建议属性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(一)基层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属性分析 | 第37页 |
| (二)“戴帽下达”干部代表议案和建议属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(三)重点督办建议属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五、存在问题 | 第39-42页 |
| (一)提请议案能力不强 | 第39-40页 |
| (二)财经方面建议居多,政治问题建议较少 | 第40页 |
| (三)建设性建议居多,批评性建议难觅踪影 | 第40-42页 |
| 第四章 制约人大代表履职实效的因素分析 | 第42-46页 |
| 一、人大制度方面 | 第42页 |
| 二、人大与“一府两院”关系方面 | 第42-43页 |
| 三、代表结构方面 | 第43-44页 |
| 四、人大代表自身素质方面 | 第44-46页 |
| 第五章 增强人大代表履职实效的对策建议 | 第46-51页 |
| 一、完善人大履职制度 | 第46-47页 |
| (一)适当引用人大代表竞争机制 | 第46页 |
| (二)建立人大代表履职约束制度 | 第46-47页 |
| (三)建立代表履职激励制度 | 第47页 |
| (四)健全代表履职保障制度 | 第47页 |
| 二、优化人大代表结构比例 | 第47-49页 |
| (一)提高基层群众、民主党派类别代表的比例,降低领导干部代表比例 | 第48页 |
| (二)在代表结构广泛性的基础上重视代表产生方式 | 第48-49页 |
| 三、正确理顺人大与政府的关系 | 第49页 |
| (一)推进“一府两院”信息公开化 | 第49页 |
| (二)完善相关监督制度 | 第49页 |
| 四、提高代表自身素质 | 第49-51页 |
| (一)增强代表履职意识 | 第50页 |
| (二)提高代表议案履职能力 | 第50-51页 |
| 结论 | 第51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附件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