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子乐论研究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引言 | 第9-13页 |
| 第1章 荀子乐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| 第13-22页 |
| 1.1 荀子乐论的时代背景 | 第13-14页 |
| 1.2 荀子乐论的理论渊源 | 第14-22页 |
| 1.2.1 郭店楚简之“性自命出” | 第14-16页 |
| 1.2.2 孔子之“以乐辅礼” | 第16-19页 |
| 1.2.3 孟子之“与民同乐” | 第19-22页 |
| 第2章 荀子乐论的主要内容 | 第22-32页 |
| 2.1 倡乐与非乐 | 第22-25页 |
| 2.2 雅乐与俗音 | 第25-27页 |
| 2.3 乐同与礼异 | 第27-29页 |
| 2.4 中和之纪与天下齐一 | 第29-32页 |
| 第3章 荀子论乐的功能 | 第32-50页 |
| 3.1 乐与伦理 | 第32-40页 |
| 3.1.1 乐导性情 | 第32-34页 |
| 3.1.2 乐合性伪 | 第34-37页 |
| 3.1.3 乐领习俗 | 第37-40页 |
| 3.2 乐与治国 | 第40-50页 |
| 3.2.1 施乐成仁 | 第40-44页 |
| 3.2.2 以乐兴礼 | 第44-46页 |
| 3.2.3 因乐致和 | 第46-50页 |
| 第4章 荀子乐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| 第50-54页 |
| 4.1 荀子乐论的意义 | 第50-51页 |
| 4.2 荀子乐论的局限性 | 第51-54页 |
| 结语 | 第54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