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--自动化元件、部件论文--发送器(变换器)、传感器论文--传感器的应用论文

能量平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目标跟踪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目录第8-11页
Contents第11-14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2页
    1.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-16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WSNs目标跟踪算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WSNs节点调度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WSNs多目标跟踪节点调度第18页
    1.3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课题的来源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19页
    1.4 论文结构安排第19-22页
第二章 WSNs目标跟踪算法第22-46页
    2.1 三点定位法第22-23页
    2.2 贝叶斯滤波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卡尔曼滤波KF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无迹卡尔曼滤波UKF第25-26页
    2.3 复杂环境下贝叶斯滤波第2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GEKF跟踪算法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GEKF算法性能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GEKF算法实验结果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GUKF跟踪算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GUKF算法性能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GUKF算法实验结果第36-39页
    2.4 复杂环境下有向传感器网络目标跟踪算法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有向传感器测量模型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DSNs目标跟踪算法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DSNs跟踪算法性能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三章 理想环境下最优的能量平衡的节点调度第46-58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6-47页
    3.2 目标跟踪模型第47页
    3.3 网络寿命第47-48页
    3.4 能量平衡的最优节点调度机制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提出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基于遗传算法的最优节点调度机制第51-52页
    3.5 实验仿真及分析第52-57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第四章 理想环境下启发式的能量平衡的节点调度第58-8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58-59页
    4.2 UKF目标跟踪算法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目标跟踪模型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UKF算法跟踪性能第60-61页
    4.3 能量平衡指标第61-67页
    4.4 能量平衡节点调度机制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簇头节点选择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激活节点选择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节点能量更新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节点调度的数学模型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启发式调度算法第70-71页
    4.5 实验仿真及分析第71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静态环境中目标跟踪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动态环境中目标跟踪第75-78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78-80页
第五章 复杂环境下启发式的能量平衡的节点调度第80-92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0页
    5.2 目标跟踪模型第80-81页
    5.3 跟踪精度与能量平衡指标第81-82页
    5.4 能量平衡节点调度第82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簇头节点选择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激活节点选择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启发式调度算法第84-85页
    5.5 实验仿真及分析第85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静态环境中目标跟踪第85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动态环境中目标跟踪第88-91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91-92页
第六章 复杂环境下多目标跟踪节点调度第92-102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92页
    6.2 精度模型第92-94页
    6.3 最优的多目标节点调度机制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多目标跟踪优化问题的提出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最优节点调度机制第95-96页
    6.4 实验仿真及分析第96-101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01-102页
总结和展望第102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18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8-121页
致谢第121-122页
附件第122页

论文共12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硅纳米线阵列物性研究及其在表面拉曼增强中的应用
下一篇:APE1的氧化还原功能在卵巢癌铂类耐药中的作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