贝聿铭观展建筑空间构成研究初探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1.1 课题缘起 | 第10-12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时代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.1 观展建筑承担着文化交流的作用 | 第11-12页 |
1.1.2.2 现今国内观展建筑存在的问题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3 研究对象与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对象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4.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4.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5页 |
1.5 论文研究方法及框架 | 第15-17页 |
1.5.1 论文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.2 论文框架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贝聿铭概述 | 第17-25页 |
2.1 贝聿铭生平 | 第17-18页 |
2.1.1 早年求学 | 第17-18页 |
2.1.2 职业生涯 | 第18页 |
2.2 贝聿铭建筑思想的形成 | 第18-23页 |
2.2.1 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影响 | 第18-21页 |
2.2.1.1 勒·柯布西耶与立体派艺术 | 第18-20页 |
2.2.1.2 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学派 | 第20-21页 |
2.2.1.3 马歇·布劳耶与光 | 第21页 |
2.2.2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| 第21-23页 |
2.2.2.1 注重文化传承 | 第21-22页 |
2.2.2.2 注重空间对比 | 第22-23页 |
2.2.2.3 注重身体动感 | 第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贝聿铭观展建筑案例研究 | 第25-45页 |
3.1 艾弗森美术馆 | 第25-29页 |
3.1.1 概述 | 第25-26页 |
3.1.2 几何形体量 | 第26-28页 |
3.1.3 人的空间体验 | 第28-29页 |
3.2 国家美术馆东馆 | 第29-33页 |
3.2.1 概述 | 第29-30页 |
3.2.2 巨型三角光庭 | 第30-32页 |
3.2.3 趣味性的路径设置 | 第32-33页 |
3.3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 | 第33-36页 |
3.3.1 概述 | 第33-34页 |
3.3.2 金字塔中庭 | 第34-35页 |
3.3.3 透明性 | 第35-36页 |
3.4 美秀美术馆 | 第36-39页 |
3.4.1 概述 | 第36-37页 |
3.4.2 屋顶的三角模组 | 第37-38页 |
3.4.3 入口空间意境 | 第38-39页 |
3.5 德国历史博物馆 | 第39-41页 |
3.5.1 概述 | 第39-40页 |
3.5.2 螺旋式中庭空间 | 第40-41页 |
3.5.3 人的体验感受 | 第41页 |
3.6 苏州博物馆 | 第41-43页 |
3.6.1 概述 | 第41-42页 |
3.6.2 内部庭院布局 | 第42-43页 |
3.6.3 人的体验感受 | 第43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贝聿铭观展建筑的空间构成手法 | 第45-76页 |
4.1 总体空间的布局 | 第45-51页 |
4.1.1 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对话 | 第45-49页 |
4.1.2 建筑环境中水景的运用 | 第49-51页 |
4.2 几何形的运用 | 第51-57页 |
4.2.1 几何体量的雕塑性 | 第51-54页 |
4.2.2 几何结构的装饰性 | 第54-55页 |
4.2.3 几何景框的渗透性 | 第55-57页 |
4.3 空间的组织形式 | 第57-62页 |
4.3.1 中庭式布局 | 第57-58页 |
4.3.2 多中心式布局 | 第58-62页 |
4.4 中庭空间的塑造 | 第62-69页 |
4.4.1 螺旋楼梯 | 第63-64页 |
4.4.2 天桥 | 第64-67页 |
4.4.3 屋顶 | 第67-69页 |
4.5 空间的渲染和解读 | 第69-75页 |
4.5.1 阐释空间中光的渲染 | 第69-72页 |
4.5.2 解读空间的路径设置 | 第72-7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5章 结语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79页 |
图表目录 | 第79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附录 | 第85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