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7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7-9页 |
1.1.1 飞速发展的城市道路建设面临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 | 第7页 |
1.1.2 良好的道路景观与交通的安全密切相关 | 第7-8页 |
1.1.3 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的舍本逐末现象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| 第9-12页 |
1.2.1 国内的研究进展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外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2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的内容 | 第13页 |
1.5 研究的方法与行文思路 | 第13-16页 |
1.5.1 研究的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5.2 行文思路 | 第15-16页 |
2 城市道路景观安全性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6-25页 |
2.1 城市道路景观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| 第16-18页 |
2.1.1 城市道路的概念 | 第16页 |
2.1.2 景观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1.3 城市道路景观的概念 | 第17页 |
2.1.4 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 | 第17-18页 |
2.2 城市道路的分类 | 第18-22页 |
2.2.1 根据城市交通功能与行车速度分类 | 第19-20页 |
2.2.2 根据城市道路功能的分类 | 第20-21页 |
2.2.3 对研究对象的归纳与总结 | 第21-22页 |
2.3 城市道路景观安全性的定义概括 | 第22-23页 |
2.3.1 安全的概念 | 第22页 |
2.3.2 安全感的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3.3 城市道路景观的安全性的定义 | 第23页 |
2.4 存在安全隐患的道路景观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2.4.1 对道路的通畅性造成了影响 | 第23页 |
2.4.2 对人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| 第23-24页 |
2.4.3 使社会经济造成了损失 | 第24-25页 |
3 城市道路景观中不安全因素的调查和总结 | 第25-51页 |
3.1 关于淮安市城区道路景观中不安全因素的问卷调查 | 第25-31页 |
3.1.1 问卷调查的介绍 | 第25-26页 |
3.1.2 用路者对道路图景观安全性的看法分析 | 第26-29页 |
3.1.3 用路者经历过或耳闻目睹过的道路中的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1.4 淮安市城区内道路安全事故频发的道路调查 | 第30-31页 |
3.2 关于淮安城区道路景观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现状调查 | 第31-38页 |
3.2.1 淮安市城区干道道路景观的现状调查 | 第31-38页 |
3.3 关于国内其他城市道路景观中不安全因素的调查 | 第38-40页 |
3.4 影响城市道路景观安全的不利因素的成因分析 | 第40-51页 |
3.4.1 影响城市道路景观安全的客观因素 | 第41-49页 |
3.4.2 影响城市道路景观安全的主观因素 | 第49-51页 |
4 城市道路景观的安全性设计 | 第51-70页 |
4.1 消除影响城市道路景观安全的不利因素的设计原则 | 第51-54页 |
4.1.1 以人为本原则 | 第51-52页 |
4.1.2 前瞻性原则 | 第52-53页 |
4.1.3 生态性原则 | 第53页 |
4.1.4 美学原则 | 第53页 |
4.1.5 地域性原则 | 第53-54页 |
4.2 城市道路景观中各构成要素的安全性设计 | 第54-70页 |
4.2.1 道路本体设计 | 第54-63页 |
4.2.2 绿化植物设计 | 第63-67页 |
4.2.3 沿街的建筑物设计 | 第67-69页 |
4.2.4 道路附属设施设计 | 第69-70页 |
5 案例分析——以淮安市城区干道景观为例 | 第70-76页 |
5.1 淮海西路中的道路景观 | 第70-71页 |
5.1.1 该路段景观中的安全隐患 | 第70-71页 |
5.1.2 该处景观中的安全隐患对用路安全的影响 | 第71页 |
5.1.3 改善措施 | 第71页 |
5.2 北京北路中的道路景观 | 第71-73页 |
5.2.1 该路段景观中的安全隐患 | 第71-72页 |
5.2.2 该路段景观中的安全隐患对用路安全的影响 | 第72-73页 |
5.2.3 改善措施 | 第73页 |
5.3 承德北路中的道路景观 | 第73-76页 |
5.3.1 该路段道路景观中的安全隐患 | 第73-74页 |
5.3.2 该路段景观中的安全隐患对用路安全的影响 | 第74页 |
5.3.3 改善措施 | 第74-76页 |
6 研究总结和展望 | 第76-78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76-77页 |
6.1.1 研究成果 | 第76页 |
6.1.2 存在不足 | 第76-77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附录 1 | 第83-86页 |
附录 2 | 第86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