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言之有理: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9-10页 |
1.1.1 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性 | 第9页 |
1.1.2 国家政策对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的导向 | 第9-10页 |
1.1.3 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需求 | 第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3.1 关于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的必要性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关于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形式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3 关于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内容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述评 | 第15-17页 |
1.4.1 当前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的研究成果 | 第15-16页 |
1.4.2 当前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存在问题 | 第16页 |
1.4.3 对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的展望 | 第16-17页 |
1.5 研究设计 | 第17-19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1.5.2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
1.5.3 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6 创新与不足 | 第19-21页 |
1.6.1 创新之处 | 第19页 |
1.6.2 不足之处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言之有据: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| 第21-27页 |
2.1 少先队辅导员培训体系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1-25页 |
2.1.1 少先队辅导员 | 第21-22页 |
2.1.2 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 | 第22-23页 |
2.1.3 少先队辅导员培训体系 | 第23-25页 |
2.2 少先队辅导员培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| 第25-27页 |
2.2.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2.2 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言之有物:陕西省少先队辅导员培训需求及培训现状分析 | 第27-45页 |
3.1 研究对象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| 第27-31页 |
3.1.1 研究对象的选取 | 第27页 |
3.1.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| 第27-30页 |
3.1.3 研究对象兼任学科情况 | 第30-31页 |
3.2 陕西省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需求分析 | 第31-34页 |
3.2.1 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内容需求 | 第31-32页 |
3.2.2 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形式需求 | 第32页 |
3.2.3 少先队辅导员理想的培训师 | 第32-33页 |
3.2.4 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评估形式需求 | 第33-34页 |
3.3 陕西省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现状分析 | 第34-40页 |
3.3.1 相关部门和少先队辅导员对培训必要性的认识情况 | 第34-36页 |
3.3.2 影响少先队辅导员参加培训的因素 | 第36页 |
3.3.3 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的覆盖面情况 | 第36-37页 |
3.3.4 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动机情况 | 第37-38页 |
3.3.5 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需求调查情况 | 第38页 |
3.3.6 少先队辅导员培训中涉及的内容情况 | 第38-39页 |
3.3.7 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收获情况 | 第39-40页 |
3.3.8 少先队辅导员对培训的满意度情况 | 第40页 |
3.4 陕西省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现状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| 第40-45页 |
3.4.1 少工委及相关教育部门层面 | 第41页 |
3.4.2 学校层面 | 第41-42页 |
3.4.3 培训实施者层面 | 第42-43页 |
3.4.4 个人层面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言之有果:基于现状的少先队辅导员培训体系构建 | 第45-61页 |
4.1 培训准备阶段 | 第46-52页 |
4.1.1 培训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46-47页 |
4.1.2 选取培训对象 | 第47页 |
4.1.3 培训需求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1.4 设定培训目标 | 第49-51页 |
4.1.5 创建培训工作师资库 | 第51-52页 |
4.2 培训实施阶段 | 第52-58页 |
4.2.1 确定培训内容 | 第52-54页 |
4.2.2 选取培训方式 | 第54-58页 |
4.3 培训评估阶段 | 第58-59页 |
4.4 培训体系运行的保障 | 第59-61页 |
4.4.1 组织保障 | 第59-60页 |
4.4.2 制度保障 | 第60页 |
4.4.3 经费保障 | 第60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附录 | 第67-73页 |
附录一 | 第67-71页 |
附录二 | 第71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