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10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 选题目的与意义 | 第12页 |
1.2.1 选题目的 | 第12页 |
1.2.2 选题意义 | 第12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4-27页 |
2.1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2.1.1 自闭症 | 第14-15页 |
2.1.2 语言障碍 | 第15页 |
2.2 自闭症的临床诊断 | 第15-20页 |
2.2.1 自闭症的流行病学 | 第15页 |
2.2.2 自闭症的主要表现 | 第15-16页 |
2.2.3 自闭症的病因 | 第16-17页 |
2.2.4 自闭症的诊断标准 | 第17-18页 |
2.2.5 自闭症的干预 | 第18-20页 |
2.3 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4页 |
2.3.1 语言障碍的表现 | 第20-22页 |
2.3.2 语言障碍的产生原因 | 第22-23页 |
2.3.3 语言障碍的介入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4 理论依据 | 第24-25页 |
2.4.1 社会学习理论 | 第24页 |
2.4.2 认知发展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4.3 动机理论 | 第25页 |
2.5 文献评价 | 第25-27页 |
2.5.1 研究成就 | 第25页 |
2.5.2 研究不足 | 第25-27页 |
3 个案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问题的实务过程 | 第27-41页 |
3.1 三个语言障碍个案的由来及选择依据 | 第27页 |
3.1.1 个案由来 | 第27页 |
3.1.2 个案选择依据 | 第27页 |
3.2 基本无语言的个案 | 第27-32页 |
3.2.1 基本情况 | 第27-28页 |
3.2.2 接案与预估 | 第28-29页 |
3.2.3 制定服务计划 | 第29-30页 |
3.2.4 介入 | 第30-31页 |
3.2.5 结案与评估 | 第31-32页 |
3.2.6 对该个案的反思 | 第32页 |
3.3 语言不稳定的个案 | 第32-36页 |
3.3.1 基本情况 | 第32-33页 |
3.3.2 接案预估 | 第33页 |
3.3.3 制定服务计划 | 第33-34页 |
3.3.4 介入 | 第34-35页 |
3.3.5 结案与评估 | 第35-36页 |
3.3.6 对该个案的反思 | 第36页 |
3.4 无主动语言的个案 | 第36-41页 |
3.4.1 基本情况 | 第36-37页 |
3.4.2 接案与预估 | 第37页 |
3.4.3 制定服务计划 | 第37-38页 |
3.4.4 介入 | 第38-39页 |
3.4.5 结案与评估 | 第39页 |
3.4.6 对该个案的反思 | 第39-41页 |
4 个案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的实务反思 | 第41-45页 |
4.1 案例的异同点 | 第41-42页 |
4.1.1 相同之处 | 第41页 |
4.1.2 不同之处 | 第41-42页 |
4.2 实务过程反思 | 第42-45页 |
4.2.1 注重关系建立 | 第42-43页 |
4.2.2 语言理解与发音并重 | 第43页 |
4.2.3 家庭训练与机构训练共行 | 第43页 |
4.2.4 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探索 | 第43-45页 |
5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| 第45-47页 |
5.1 研究局限 | 第45页 |
5.1.1 资料收集的有限性 | 第45页 |
5.1.2 服务内容的局限性 | 第45页 |
5.1.3 介入方法的阶段性 | 第45页 |
5.2 未来展望 | 第45-47页 |
5.2.1 建立自闭症家庭支持体系 | 第45-46页 |
5.2.2 促进康复机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| 第46页 |
5.2.3 加大社区和社会宣传和普及力度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