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21页 |
(一) 西方亚文化研究概述 | 第11-14页 |
(二) 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、粉丝文化发展概述 | 第14-21页 |
1、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(粉丝文化)发展概述 | 第14-18页 |
2、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亚文化(粉丝文化)概述 | 第18-21页 |
二、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| 第21-32页 |
(一) 国内粉丝文化的研究回顾 | 第21-25页 |
1、粉丝生产力:“有爱”的产销实践 | 第22-23页 |
2、媒介批评:粉丝遭遇“污名化”之后 | 第23页 |
3、粉丝的情感与认同 | 第23-25页 |
(二) 国外粉丝文化的研究回顾 | 第25-30页 |
1、粉丝研究与消费文化的文献回顾 | 第25-27页 |
2、粉丝研究与精神分析的文献回顾 | 第27-29页 |
3、粉丝研究与女性主义的文献回顾 | 第29-30页 |
(三) 民族志:粉丝的叙事,研究者的叙事 | 第30-32页 |
三、粉丝个人认同的形成与表达 | 第32-51页 |
(一) 粉丝与认同 | 第32-33页 |
(二) 粉丝个人认同形成与表达 | 第33-46页 |
1、消费作为一种认同方式 | 第37-39页 |
2、大众文化呼唤明星崇拜 | 第39-40页 |
3、传统认同力量的式微 | 第40-42页 |
4、心理层面的阐释 | 第42-46页 |
(三) 粉丝认同的辨识力 | 第46-51页 |
1、狂喜 | 第48-49页 |
2、不计回报 | 第49-51页 |
四、粉丝群体认同的形成与表达 | 第51-74页 |
(一) 粉丝群体与认同 | 第51-54页 |
(二) 粉丝身份的建构 | 第54-60页 |
1、粉丝的虚拟身份 | 第54-55页 |
2、网络景观与自我表演 | 第55-57页 |
3、自我表演的延伸 | 第57-60页 |
(三) 虚拟群体讨论情况——百度华晨宇贴吧主题帖内容分析 | 第60-62页 |
(四) 粉丝行为规范的具象——官方粉丝群“家”的概念的辨析 | 第62-64页 |
(五) 现实生活中粉丝的人际关系协商 | 第64-69页 |
1、粉丝之间关系的调整和协商 | 第64-67页 |
2、粉丝与重要他者之间关系的调整与协商 | 第67-69页 |
(六) 粉丝认同仪式——钟汉良316歌友会的自体民族志 | 第69-74页 |
五、代际视野中的粉丝认同——以60后和80后的钟汉良粉丝为例 | 第74-83页 |
(一) 代际观:粉丝认同的形成 | 第75-78页 |
1、60后:“我在重温少女时代的梦” | 第75-77页 |
2、80后:“我们心疼小顾,就像心疼着无可奈何屈服的自己” | 第77-78页 |
(二) 代际观:粉丝认同的表达 | 第78-81页 |
1、60后:无私的爱 | 第78-80页 |
2、80后:辩证的爱 | 第80-81页 |
(三) 代际观:总结 | 第81-83页 |
结语与研究不足 | 第83-86页 |
附录 | 第86-99页 |
附录(一):粉丝个体肖像画之天丽阿姨(60后):宠爱型追星 | 第86-92页 |
附录(二):粉丝个体肖像画之骜天镜(80后):自我享受型追星 | 第92-94页 |
附录(三):粉丝个体肖像画之忽雨旋月(90后):学习型追星 | 第94-98页 |
附录(四):访谈对象基本资料 | 第98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2页 |
后记 | 第102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