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隧道工程论文--隧道结构理论论文

高水压岩溶隧道衬砌结构受力特征和防排水设计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目录第7-10页
1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岩溶隧道的地质特征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隧道衬砌水压力研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高水压隧道衬砌内力特征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高水压隧道防排水设计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-18页
2 隧道防排水方式和衬砌水压力实测数据统计分析第18-45页
    2.1 隧道衬砌水压力影响因素和防排水方式概述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衬砌水压力影响因素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隧道整体式衬砌防排水方式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隧道复合式衬砌防排水方式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高水压隧道泄水洞泄水降压第20页
    2.2 影响隧道水压力的地质因素分析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地质构造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围岩的渗透性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岩溶水的补给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岩溶水的排泄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岩溶水垂直分带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地质因素对水压力的影响总结第25-26页
    2.3 不同防排水方式下衬砌水压力分布特征分析第2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以排为主的设计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全封堵设计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高压富水充填溶腔释能降压处理及监测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“注浆+排导”的堵水限排设计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隧道衬砌水压力分布特征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2.4 隧道水压力大小的模糊综合评价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模糊评价法的基本思想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评价矩阵的确定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权重的确定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隧道水压力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工程实例第42-43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43-45页
3 高水压岩溶隧道衬砌结构受力数值模拟分析第45-69页
    3.1 应山岩隧道工程概况第45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工程简介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地质条件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隧道设计概况第50-53页
    3.2 流固耦合理论简介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FLAC基本原理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FLAC流固耦合理论第53-55页
    3.3 数值模型和模拟方法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计算断面选取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计算模型建立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材料参数选取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渗流计算方案选择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排水孔的模拟第58-59页
    3.4 应山岩隧道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孔隙水压力分析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渗流场分析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衬砌水压力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衬砌应力分析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衬砌内力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衬砌结构安全性评价第62-63页
    3.5 隧道边墙脚排水方式不同工况下数值模拟分析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不同堵排方式的数值分析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不同注浆范围的数值分析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不同注浆圈渗透系数的数值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3.6 隧道边墙脚排水方式下衬砌结构受力特征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4 高水压岩溶隧道防排水设计探讨第69-87页
    4.1 仰拱下设排水沟设计方式的提出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“两侧沟+中心沟”设计时仰拱病害案例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寒区隧道仰拱下设深埋排水沟的特点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仰拱下设排水沟方案的提出第70页
    4.2 仰拱下设排水沟的数值模拟分析和设计探讨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数值计算模型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仰拱下排水与墙脚排水计算结果对比分析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仰拱下设排水沟的设计第74-75页
    4.3 不同堵排方式的设计探讨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计算工况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计算结果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排放标准的确定第77-79页
    4.4 堵水限排注浆范围设计探讨第79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计算工况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计算结果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注浆范围设计讨论第82-83页
    4.5 合理注浆圈渗透系数的探讨第83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计算工况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计算结果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合理注浆圈渗透系数的选择第85-86页
    4.6 两种排水方式适用范围探讨第86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86-87页
5 结论与展望第87-89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87-88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88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第95-96页
致谢第96页

论文共9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北京某大直径盾构下穿既有地铁桥梁影响研究
下一篇:衬砌背后空洞对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