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特殊分区规划论文

旅游景区景前区的功能布局与建筑地域性表达的研究--以景真避暑山庄为例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5页
    1.1 论文选题的背景第15页
    1.2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论文研究的对象、释义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景前区的概念及组成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1 景前区的概念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2 景前区的组成第16页
    1.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5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9-20页
    1.6 论文创新点第20页
    1.7 课题相关的理论基础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旅游规划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风景区规划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7.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7.4 地域性建筑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7.5 风景区建筑设计原理第22-23页
    1.8 论文框架第23-25页
第二章 景前区概述第25-33页
    2.1 对景前区的认识第25页
    2.2 景前区的研究对象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整体规划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建筑单体第26页
    2.3 景前区的特征第26-27页
    2.4 景前区在景区中的地位和影响第27-28页
    2.5 景前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景前区的现状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景前区存在的问题第29-31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1-33页
第三章 景前区的构成机理第33-53页
    3.1 景前区的功能构成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基本功能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1 交通功能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2 管理、服务功能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3 标志功能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.4 引导功能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衍生功能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1 精神文化功能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.2 交往的场所第37-38页
    3.2 景前区的形态构成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景前区的空间形态特征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可识别性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2 过渡性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3 归属性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4 导向性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5 社会性第41页
    3.3 景前区的构成要素第4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体要素第41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入口标志—大门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服务设施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3 集散广场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4 停车场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自然要素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地形地貌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水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3 植物景观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4 声景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5 光景第51-52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四章 景前区设计原则与方法第53-63页
    4.1 景前区的设计原则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景前区规划与建设应与景区的主题相和谐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景前区构成要素的规模要与景区环境容量相统一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景前区的规划建设要与周边原有建筑风貌相协调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景前区的建筑应与环境相互依存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景前区的空间形态应具备空间导向性原则第55页
    4.2 景前区的设计方法第55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景前区的空间组织方法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景前区的平面组织方法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景前区的竖向组织方法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空间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尺度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质感与色彩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3 服务设施与细部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景前区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第59页
    4.3 景前区设计的美学意匠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以境启心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因境成景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景境交融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取境之法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4.1 对景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4.2 借景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4.3 框景第6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61-63页
第五章 景前区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第63-71页
    5.1 景前区建筑的特点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重视环境布局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强调造型美观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注重意境表达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形式随意多变第64页
    5.2 景前区建筑在景区中的作用第64页
    5.3 景前区建筑的分类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景区入口大门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游客中心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民俗博物馆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度假酒店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主题街区第66-67页
    5.4 景前区建筑的影响因素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自然环境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文化因素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技术因素第68页
    5.5 景前区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方式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意象表达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构件引用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升华转变第69页
    5.6 景前区建筑设计地域性表达的手法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构造技术的整合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符号的分类转换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建筑材料的应用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4 装饰形式的创作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5 色彩环境的表现第70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70-71页
第六章 景真避暑山庄景前区建筑设计的表达第71-96页
    6.1 景真避暑山庄概况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规划区地理位置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历史沿革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自然条件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3.1 地形地貌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3.2 气候条件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1.3.3 水文情况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用地现状分析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景观现状分析第72-73页
    6.2 旅游资源分析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民族文化资源分析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南传佛教文化资源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贝叶文化价值资源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气候及自然景观资源第74-75页
    6.3 景前区周边建筑分析第75-76页
    6.4 景前区的总体布局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规划构思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总体布局第76-77页
    6.5 景真避暑山庄景前区的功能构成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交通功能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管理服务功能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标志功能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4 引导功能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5 精神文化功能第79页
    6.6 景前区的构成要素第79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6.1 入口大门第79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1.1 入口大门的设计构思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1.2 总体布局原则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1.3 景前区大门的设计表达第80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6.2 接待中心与管理中心第85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2.1 选址的原则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2.2 总体布局第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2.3 接地形态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2.4 形体表现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2.5 材料的选择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6.6.3 集散广场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3.1 尺度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3.2 形态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3.3 铺装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6.6.4 停车场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4.1 景前区停车场的选址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6.4.2 景前区停车场的布局第92页
        6.6.5 景观桥第92-94页
    6.7 景前区设计的创新第94-95页
    6.8 本章小结第95-96页
结语第96-97页
致谢第97-99页
参考文献第99-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A市紫金花园房地产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研究
下一篇:云南景迈大寨勐本社傣族聚落乡土民居“重生”之路探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