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| 第10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2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的实践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4 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方向 | 第14-17页 |
1.4.1 国外有关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4.2 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1.4.3 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17页 |
1.5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2 大学生网络心理概述 | 第18-20页 |
2.1 网络心理的概念 | 第18页 |
2.2 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| 第18-20页 |
3 大学生网络心理现状分析 | 第20-28页 |
3.1 大学生网络心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| 第20-22页 |
3.1.1 调查对象 | 第20页 |
3.1.2 调查工具 | 第20页 |
3.1.3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3.1.4 大学生网络心理基本情况 | 第20-22页 |
3.2 大学生网络心理的表现和种类 | 第22-28页 |
3.2.1 大学生认知层面的网络心理:认知冲突与思维障碍 | 第22-23页 |
3.2.2 大学生情绪情感层面的网络心理:孤独焦虑,情感冷漠 | 第23-24页 |
3.2.3 大学生意志层面的网络心理:自由盲目,无目的性 | 第24页 |
3.2.4 大学生人格层面的网络心理:人格异化,自我弱化;角色混乱,道德失范 | 第24-27页 |
3.2.5 大学生人际交往层面的网络心理:封闭疏远,虚幻网恋 | 第27页 |
3.2.6 网络成瘾 | 第27-28页 |
4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8-33页 |
4.1 网络自身特征的吸引 | 第28-29页 |
4.2 外界环境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4.2.1 家庭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4.2.2 学校的影响 | 第30页 |
4.2.3 社会环境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4.3 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冲突 | 第31-33页 |
5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| 第33-38页 |
5.1 全面建设并完善大学生网络教育体系和法制道德教育体系 | 第33-36页 |
5.1.1 全方位多角度建立高校网络心理教育系统 | 第33-34页 |
5.1.2 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的援助体系建设 | 第34-35页 |
5.1.3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,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| 第35-36页 |
5.2 结合心理学方法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| 第36-38页 |
5.2.1 传统心理咨询疗法对网络心理问题辅导的启示 | 第36-37页 |
5.2.2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具体途径 | 第37-38页 |
5.3 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素质,培养完美网络人格 | 第38页 |
结语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附录 | 第42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