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药用作物论文--菌类论文

冬虫夏草菌的分离、鉴定、发酵及虫草腺苷的测定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冬虫夏草的概述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冬虫夏草菌的研究概况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冬虫夏草菌种分离情况以及其无性型的确定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常见的冬虫夏草无性型的鉴定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分子学方法确定冬虫夏草的无性型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冬虫夏草区系内真菌的多样性第15页
    1.3 冬虫夏草菌丝的发酵研究概况第15-16页
    1.4 冬虫夏草药理学研究概况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主要活性成分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免疫调节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抗肿瘤作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抗疲劳作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保护肾脏的作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降血糖的作用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7 冬虫夏草的菌的相关药理研究第19页
    1.5 小结与讨论第19-20页
第2章 冬虫夏草培养基的优化第20-24页
    2.1 仪器、材料和主要试剂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仪器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材料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实验试剂第20页
    2.2 分离冬虫夏草菌的培养基的筛选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冬虫夏草样品采集表面消毒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不同培养基的配制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培养基的筛选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培养温度的选择第21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温度对冬虫夏草菌生长的影响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培养基的优化结果第22-23页
    2.4 小结与讨论第23-24页
第3章 冬虫夏草菌的分离鉴定第24-34页
    3.1 实验步骤第24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材料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4页
    3.3 实验方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培养基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部位菌株的分离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菌株的纯化与保存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冬虫夏草的内生菌形态学鉴定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分子鉴定与序列比对第26页
    3.4 结果与分析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冬虫夏草内生菌的分离结果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分子鉴定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对分离真菌的重新命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冬虫夏草菌进化树的建立第32页
    3.5 小结与讨论第32-34页
第4章 冬虫夏草菌丝的发酵第34-40页
    4.1 实验步驟第34页
    4.2 试剂与器材第34-35页
    4.3 实验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培养基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菌种的活化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种子培养基的初代培养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碳氮比(C/N)试验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优化试验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二次发酵培养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冬虫夏草菌菌丝体的干重第36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碳氮比(C/N)的确定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培养基的优化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二次发酵中黑暗培养的影响结果第38-39页
    4.5 小结与讨论第39-40页
第5章 HPLC检测冬虫夏草菌虫草腺苷的含量第40-48页
    5.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材料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40-41页
    5.2 实验方法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虫草腺苷的超声提取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标准溶液的制备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HPLC 条件第41页
    5.3 实验结果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检测波长的确定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超声提取方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重复性实验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回收率的测定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测定四个菌株中腺苷的含量第44-46页
    5.4 结果与讨论第46-48页
第6章 讨论与创新第48-52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48-49页
    6.2 讨论与创新第49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9页
致谢第59-6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0页

论文共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玉米种子内生固氮菌的鉴定及其对小麦生长及抗旱能力影响的研究
下一篇:花生栽培种SSR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产量性状QTL定位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