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0-13页 |
1.1 研究起源 | 第10页 |
1.2 课堂气氛研究的价值 | 第10-12页 |
1.2.1 课堂气氛研究的必要性 | 第10-11页 |
1.2.2 课堂气氛研究的迫切性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.1 实践意义 | 第12页 |
1.3.2 理论意义 | 第12-13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2.1 课堂教学气氛的内涵及类别研究 | 第13-15页 |
2.1.1 课堂气氛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2.1.2 课堂气氛的类别 | 第14-15页 |
2.2 课堂气氛的归因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3 课堂气氛的调控策略研究 | 第16-18页 |
2.4 课堂气氛的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5 文献总结 | 第19-21页 |
3 研究设计 | 第21-25页 |
3.1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3.1.1 方法的选取 | 第21页 |
3.1.2 教育叙事研究 | 第21-22页 |
3.2 研究对象的筛选 | 第22页 |
3.3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| 第22-23页 |
3.4 研究中的角色定位 | 第23-24页 |
3.5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处理 | 第24-25页 |
4 课堂气氛的叙事记录 | 第25-35页 |
4.1 故事的开端——L 老师的头痛来源 | 第25-26页 |
4.2 L 老师眼中的课堂气氛 | 第26-28页 |
4.3 笔者观察的课堂气氛 | 第28-31页 |
4.4 同学眼中的课堂气氛 | 第31-34页 |
4.5 研究发现:X 班课堂气氛的总体特征 | 第34-35页 |
5 归因分析 | 第35-43页 |
5.1 归因分析——关于学生 | 第35-38页 |
5.1.1 X 班的娇生惯养特质 | 第35页 |
5.1.2 沉默型班级风气 | 第35-36页 |
5.1.3 薄弱的英语功底 | 第36页 |
5.1.4 不良的学习态度及习惯 | 第36-38页 |
5.2 归因分析——关于 L 老师 | 第38-41页 |
5.2.1 严苛的教师形象 | 第38-39页 |
5.2.2 过快的教学步伐 | 第39页 |
5.2.3 乏味的教学方式 | 第39-40页 |
5.2.4 不均衡性的提问策略 | 第40页 |
5.2.5 偶有疏忽的备课环节 | 第40-41页 |
5.2.6 专制型的授课方式 | 第41页 |
5.3 归因分析——关于 Z 学校 | 第41-43页 |
5.3.1 应试教育体制 | 第41-42页 |
5.3.2 步调一致的教学操作流程 | 第42-43页 |
6 可尝试的建议 | 第43-47页 |
6.1 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,树立自信 | 第43页 |
6.2 提高学习效率,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 | 第43-44页 |
6.3 均衡课堂发言的机会,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| 第44-45页 |
6.4 建立和谐平师生关系,夸赞学生 | 第45页 |
6.5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,减少教师把持课堂话语的现象 | 第45-47页 |
7 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1页 |
附录 A 访谈提纲 | 第51-52页 |
附录 B 课堂实录 | 第52-54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