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个人征信体系相关理论 | 第18-24页 |
2.1 个人征信体系的相关概念 | 第18-21页 |
2.1.1 信用的含义 | 第18页 |
2.1.2 征信的含义 | 第18-19页 |
2.1.3 个人征信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2.1.4 个人征信体系的含义 | 第20页 |
2.1.5 个人征信体系的组成 | 第20-21页 |
2.2 个人征信体系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3页 |
2.2.1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2 交易费用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及对阳江市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调查分析 | 第24-37页 |
3.1 我国个人征信的建设 | 第24-26页 |
3.1.1 我国个人征信的发展历程 | 第24-25页 |
3.1.2 我国个人征信的发展现状 | 第25-26页 |
3.2 阳江市个人征信的发展现状 | 第26-28页 |
3.3 阳江市个人征信调查结果 | 第28-31页 |
3.4 阳江市个人征信建设问题分析 | 第31-36页 |
3.4.1 个人征信宣传不到位 | 第31页 |
3.4.2 个人征信相关法规不完善 | 第31-32页 |
3.4.3 个人征信市场监管不足 | 第32-33页 |
3.4.4 个人征信服务水平不高 | 第33-34页 |
3.4.5 个人征信信息共享困难 | 第34-35页 |
3.4.6 个人信用意识有待提高 | 第35-3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国内外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分析借鉴 | 第37-43页 |
4.1 英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| 第37-38页 |
4.2 德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| 第38-39页 |
4.3 日本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| 第39-40页 |
4.4 韩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| 第40-41页 |
4.5 国内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| 第41-4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阳江市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| 第43-48页 |
5.1 配套个人征信相关法规制度 | 第43页 |
5.1.1 尽快出台本地个人征信管理办法 | 第43页 |
5.1.2 建立本地信用信息归集管理制度 | 第43页 |
5.2 确定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模式 | 第43-44页 |
5.2.1 确立复合型的征信机构组织模式 | 第43-44页 |
5.2.2 建立以政府主导的联合公共征信机构 | 第44页 |
5.2.3 引导建立市场化的商业私营征信机构 | 第44页 |
5.3 加快个人征信监管体系建设 | 第44-45页 |
5.3.1 建立个人征信服务监管机制 | 第44-45页 |
5.3.2 建立守信奖赏失信惩戒机制 | 第45页 |
5.3.3 建立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监督机制 | 第45页 |
5.4 提高个人征信服务水平 | 第45-47页 |
5.4.1 加强个人征信政策宣传 | 第45-46页 |
5.4.2 加强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| 第46页 |
5.4.3 培养征信专业化人才 | 第46页 |
5.4.4 提高信息采集和共享能力 | 第46-4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附录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附件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