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概念的界定 | 第11页 |
1.2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3 选题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3.1 理论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.2 实践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9页 |
1.4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4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4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5.1 研究思路 | 第19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的现状分析 | 第21-38页 |
2.1 南海区概况 | 第21-25页 |
2.1.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| 第21-23页 |
2.1.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4页 |
2.1.3 改革前的财政预算管理情况 | 第24-25页 |
2.2 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必要性分析 | 第25-27页 |
2.2.1 财政管理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 | 第25-26页 |
2.2.2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| 第26页 |
2.2.3 缓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的有力工具 | 第26-27页 |
2.2.4 社会和公众监督的迫切要求 | 第27页 |
2.3 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现状 | 第27-30页 |
2.3.1 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 | 第27-28页 |
2.3.2 设计绩效评价指标 | 第28页 |
2.3.3 建立客观的专家库制度和评审会制度 | 第28-29页 |
2.3.4 建立评价机制和问责机制 | 第29-30页 |
2.4 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的成效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4.1 收集到的社会评价 | 第30-31页 |
2.4.2 实施财政绩效预算改革前后对比 | 第31-32页 |
2.5 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中的存在问题分析 | 第32-38页 |
2.5.1 南海区推行绩效预算改革十年来的情况调查 | 第32-33页 |
2.5.2 绩效预算目标的导向性和协调性缺乏 | 第33-34页 |
2.5.3 相关的绩效指标设置缺乏科学性 | 第34页 |
2.5.4 财政预算的透明度不足和信息披露的缺陷 | 第34-35页 |
2.5.5 现有的政府会计制度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| 第35页 |
2.5.6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完善 | 第35-36页 |
2.5.7 绩效考评的结果的应用不足 | 第36页 |
2.5.8 预算监督机制的缺失和公众监督的程度低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国内外实施财政绩效预算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| 第38-44页 |
3.1 新西兰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| 第38-40页 |
3.1.1 绩效预算改革的成效 | 第38页 |
3.1.2 绩效预算改革的经验启示 | 第38-40页 |
3.2 闵行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| 第40-42页 |
3.2.1 绩效预算改革的经验 | 第40-41页 |
3.2.2 闵行模式的启示 | 第41-42页 |
3.3 对南海区实施财政绩效预算管理的启示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深化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的对策 | 第44-49页 |
4.1 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深化的思路 | 第44-45页 |
4.1.1 全面推进区镇两级绩效预算改革 | 第44页 |
4.1.2 建立强而有力的绩效考核机制 | 第44-45页 |
4.1.3 进一步完善区级财政体制建设 | 第45页 |
4.1.4 勇于接受社会和公众对财政管理的监督 | 第45页 |
4.1.5 提高地方人大和政协的作用力 | 第45页 |
4.2 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深化的路径选择 | 第45-49页 |
4.2.1 加强绩效预算立法和完善财政法规制度 | 第45-47页 |
4.2.2 将预算编制、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有机结合 | 第47页 |
4.2.3 因地制宜结合南海实际深化绩效预算改革 | 第47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4页 |
附件 | 第54-55页 |
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