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图清单 | 第9-12页 |
表清单 | 第12-13页 |
注释表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18页 |
1.1 论文的选题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研究的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载荷特点分析 | 第18-29页 |
2.1 引言 | 第18-19页 |
2.2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静力学方程 | 第19-21页 |
2.3 构件刚度计算 | 第21-23页 |
2.3.1 齿轮轴扭转刚度计算 | 第21-22页 |
2.3.2 轴承支承刚度计算 | 第22页 |
2.3.3 轮齿啮合刚度计算 | 第22-23页 |
2.4 齿轮副间的载荷计算方法 | 第23页 |
2.5 主要参数对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载荷分配的影响分析 | 第23-28页 |
2.5.1 输入轴交角对系统载荷分配的影响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5.2 输入扭矩对系统载荷分配的影响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5.3 扭转刚度对系统载荷分配的影响分析 | 第26页 |
2.5.4 支承刚度对系统载荷分配的影响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5.5 啮合刚度对系统载荷分配的影响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| 第29-41页 |
3.1 引言 | 第29页 |
3.2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 | 第29-33页 |
3.3 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的整理 | 第33-34页 |
3.4 齿轮副的啮合误差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5 时变啮合刚度分析与阻尼计算 | 第37-40页 |
3.5.1 综合啮合刚度的计算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5.2 时变啮合刚度的表示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5.3 各阻尼的计算 | 第39-4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| 第41-66页 |
4.1 引言 | 第41页 |
4.2 传动系统的固有特性分析 | 第41-48页 |
4.2.1 传动系统固有频率求解 | 第41-45页 |
4.2.2 传动系统固有频率分析 | 第45-48页 |
4.3 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分析 | 第48-52页 |
4.3.1 传动系统各自由度的响应特性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3.2 传动系统均载及动载特性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4 主要参数对传动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| 第52-65页 |
4.4.1 啮合刚度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4.4.2 支承刚度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4.3 扭转刚度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4.4.4 齿轮误差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| 第57-63页 |
4.4.5 输入参数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基于均载特性的系统动力学优化设计 | 第66-78页 |
5.1 引言 | 第66页 |
5.2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| 第66-71页 |
5.2.1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变量 | 第67页 |
5.2.2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的目标函数 | 第67-70页 |
5.2.3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的约束条件 | 第70-71页 |
5.3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的优化设计实例分析 | 第71-7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六章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分析软件开发 | 第78-88页 |
6.1 引言 | 第78页 |
6.2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分析软件模块的框架设计 | 第78-79页 |
6.3 两路分流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分析软件模块的界面设计 | 第79-87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8-90页 |
7.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| 第88-89页 |
7.2 进一步研究内容的展望 | 第89-90页 |
附录 | 第90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0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