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变形数据的边坡稳定性评判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边坡稳定性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1-12页 |
1.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边坡稳定性研究发展趋势 | 第12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3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| 第14-25页 |
2.1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4页 |
2.2 边坡分类 | 第14-15页 |
2.3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| 第15-17页 |
2.4 边坡变形的主要形式 | 第17-18页 |
2.5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| 第18-22页 |
2.5.1 边坡破坏概述 | 第18-19页 |
2.5.2 岩质边坡破坏模式 | 第19-22页 |
2.6 土质边坡破坏模式 | 第22-24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边坡失稳的有限元模拟研究 | 第25-50页 |
3.1 边坡稳定性的判定 | 第25-26页 |
3.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| 第26-29页 |
3.2.1 定性分析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2.2 定量分析方法 | 第27-29页 |
3.3 有限元法概述 | 第29-34页 |
3.3.1 有限元法简介 | 第29-30页 |
3.3.2 有限元基本原理 | 第30-31页 |
3.3.3 屈服准则 | 第31-32页 |
3.3.4 本构方程 | 第32-33页 |
3.3.5 有限元计算格式 | 第33-34页 |
3.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| 第34-35页 |
3.5 基于有限元法的数值模拟计算 | 第35-49页 |
3.5.1 有限元法计算因素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5.2 几何模型的基本假设 | 第37页 |
3.5.3 单位位移模式 | 第37页 |
3.5.4 算例 | 第37-39页 |
3.5.5 计算结果云图 | 第39-4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边坡变形监测 | 第50-56页 |
4.1 概述 | 第50-52页 |
4.1.1 边坡监测的意义 | 第50页 |
4.1.2 边坡监测的作用及特点 | 第50-51页 |
4.1.3 边坡监测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| 第51页 |
4.1.4 边坡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| 第51-52页 |
4.2 边坡变形监测 | 第52-54页 |
4.2.1 边坡表面变形监测 | 第52-53页 |
4.2.2 边坡内部变形监测 | 第53-54页 |
4.3 边坡应力监测 | 第54页 |
4.4 边坡地下水监测 | 第54-55页 |
4.4.1 地下水位监测 | 第54页 |
4.4.2 孔隙水压力监测 | 第54-5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边坡稳定性评判标准研究 | 第56-66页 |
5.1 边坡稳定性评价标准 | 第56-57页 |
5.1.1 边坡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| 第56-57页 |
5.1.2 边坡评价标准研究发展趋势 | 第57页 |
5.2 相关规范对边坡稳定性等级的划分 | 第57-58页 |
5.3 关于算例的讨论 | 第58-61页 |
5.4 边坡稳定性评判标准的建立 | 第61-65页 |
5.4.1 突变理论简介 | 第61页 |
5.4.2 评判标准的建立 | 第61-6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7页 |
6.1 结论 | 第66页 |
6.2 展望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0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发的论文 | 第70页 |
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