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1.2.1 空间交叉隧道当前的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隧道爆破施工的应用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3-14页 |
2 爆破理论在岩体中的应用 | 第14-25页 |
2.1 岩体爆破机理 | 第14-15页 |
2.2 岩体爆破的内部作用 | 第15-16页 |
2.3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 | 第16-20页 |
2.3.1 爆破地震效应 | 第16-17页 |
2.3.2 爆破地震波的应用 | 第17-20页 |
2.4 爆破振动影响控制标准 | 第20-2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空间交叉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计算的有限元方法 | 第25-38页 |
3.1 爆炸有限元理论综述 | 第25-26页 |
3.2 LS-DYNA3D 主要功能与特点 | 第26-37页 |
3.2.1 LS-DYAN3D 分析能力概述 | 第26页 |
3.2.2 LS-DYAN 程序下的动力有限元控制方程 | 第26-28页 |
3.2.3 空间有限元离散化 | 第28-30页 |
3.2.4 高斯积分与零能模态控制 | 第30-32页 |
3.2.5 应力波、人工体积粘性控制 | 第32页 |
3.2.6 应力计算与时间积分步长控制 | 第32-34页 |
3.2.7 材料模型与相关的材料状态方程选取 | 第34-3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4 新建隧道爆破掘进对既有隧道影响的数值模拟 | 第38-56页 |
4.1 隧道概况 | 第38-39页 |
4.1.1 隧道位置概况 | 第38页 |
4.1.2 隧道的水文地质特征 | 第38-39页 |
4.2 隧道模型的建立与参数的选取 | 第39-42页 |
4.2.1 隧道模型的建立 | 第39页 |
4.2.2 隧道模型参数的选取 | 第39-42页 |
4.2.3 荷载组合选取 | 第42页 |
4.3 交叉点处断面模拟结果分析 | 第42-55页 |
4.3.1 交叉点断面处既有隧道二次衬砌振速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3.2 交叉点断面处既有隧道二次衬砌加速度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3.3 交叉点断面处既有隧道二次衬砌应力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3.4 不同位置断面处振速对比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3.5 不同位置断面处应力对比分析 | 第48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5 不同净距情况下既有隧道的振动分析 | 第56-71页 |
5.1 计算参数 | 第56-57页 |
5.2 既有隧道二次衬砌结构振速计算结果分析 | 第57-69页 |
5.2.1 二次衬砌各断面处质点振速随净距变化 | 第57-61页 |
5.2.2 二次衬砌各断面处应力随着净距变化 | 第61-6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6 不同围岩下既有隧道的振动分析 | 第71-90页 |
6.1 参数的选定 | 第71-73页 |
6.1.1 围岩的拟定 | 第71页 |
6.1.2 工况的拟定 | 第71页 |
6.1.3 计算模型 | 第71-73页 |
6.2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73-89页 |
6.2.1 振动速度分析 | 第73-81页 |
6.2.2 应力分析 | 第81-89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89-9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90-92页 |
1 结论 | 第90-91页 |
2 展望 | 第91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