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3 研究现状评述 | 第15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2 相关理论 | 第18-22页 |
2.1 系统论相关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1.1 系统的概念 | 第18页 |
2.1.2 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 协同学相关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1 协同学的概念 | 第19页 |
2.2.2 协同学的主要原理 | 第19-20页 |
2.2.3 协同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| 第20页 |
2.3 综合运输系统的协同机理 | 第20-22页 |
3 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协同性分析 | 第22-33页 |
3.1 公路旅客运输系统特征分析 | 第22-26页 |
3.1.1 我国公路客运发展现状 | 第22-25页 |
3.1.2 公路客运的特点 | 第25-26页 |
3.2 城际铁路客运系统特征分析 | 第26-29页 |
3.2.1 城际铁路的概念内涵 | 第26-28页 |
3.2.2 城际铁路的客流分布特性及功能定位 | 第28-29页 |
3.3 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协同性分析 | 第29-33页 |
3.3.1 城际铁路旅客运输与公路旅客运输特性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3.2 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协同发展分析 | 第31-33页 |
4 城际铁路与公路旅客运输协同模型构建 | 第33-43页 |
4.1 模型的建立 | 第33-42页 |
4.1.1 问题描述和建模思路 | 第33-34页 |
4.1.2 模型设计 | 第34-41页 |
4.1.3 模型建立 | 第41-42页 |
4.2 模型分析 | 第42-43页 |
5 成绵乐城际与公路旅客运输协同实例分析 | 第43-63页 |
5.1 城际客运通道现状 | 第43-44页 |
5.1.1 项目背景 | 第43页 |
5.1.2 运输通道客运现状 | 第43-44页 |
5.2 城际客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4-52页 |
5.2.1 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| 第45-48页 |
5.2.2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| 第48-52页 |
5.3 城际通道客运量预测 | 第52-55页 |
5.3.1 指数平滑法预测 | 第52-54页 |
5.3.2 城际铁路运输与公路旅客运输分担率 | 第54-55页 |
5.4 实例分析 | 第55-63页 |
5.4.1 模型建立 | 第55-59页 |
5.4.2 模型求解 | 第59-61页 |
5.4.3 结果分析 | 第61-63页 |
6 城际铁路与公路客运协同发展策略 | 第63-67页 |
6.1 城际铁路旅客运输的协同发展策略 | 第63-64页 |
6.1.1 供给量与需求量相适应 | 第63页 |
6.1.2 制定灵活的价格策略 | 第63-64页 |
6.2 公路旅客运输的协同发展策略 | 第64-65页 |
6.2.1 稳固并寻找公路旅客运输的隐性客运量 | 第64页 |
6.2.2 应用短途客运公交化的运营模式 | 第64-65页 |
6.3 两种客运出行方式协同发展策略 | 第65-67页 |
6.3.1 缩短出行全过程时间 | 第65-66页 |
6.3.2 优化区域客运出行结构 | 第66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