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引言 | 第8-17页 |
| 一、 选题缘由 | 第8-10页 |
| 二、 研究目标与问题 | 第10页 |
| 三、 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| (一) 衔接与教育衔接 | 第10页 |
| (二)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 | 第10-11页 |
| 四、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| (一)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| (二)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6页 |
| 五、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(一) 搜集资料的方法 | 第16页 |
| (二) 分析资料的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第一章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形成、发展与设计理念 | 第17-23页 |
| 一、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形成的背景 | 第17-19页 |
| (一) 教育“回归基础”使衔接教育关注基本知识技能的培养 | 第17页 |
| (二)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使衔接教育的受众范围扩大 | 第17-19页 |
| (三) 废除学校种族隔离直接促使个人决心进阶项目产生 | 第19页 |
| 二、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发展历程 | 第19-21页 |
| 三、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设计理念 | 第21-23页 |
| 第二章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实施系统 | 第23-33页 |
| 一、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课程 | 第23-29页 |
| (一)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课程目标与开发 | 第23页 |
| (二)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课程内容与形式 | 第23-27页 |
| (三)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课程的核心——五种能力 | 第27-28页 |
| (四)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课程的评价 | 第28页 |
| (五)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| 第28-29页 |
| (六)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动机的控制 | 第29页 |
| 二、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运行 | 第29-32页 |
| (一) 运行的指导原则 | 第29-30页 |
| (二) 运行过程 | 第30-32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| 第三章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支持系统 | 第33-39页 |
| 一、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组织和人员支持 | 第33-34页 |
| (一)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组织支持 | 第33页 |
| (二)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人员支持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其他活动支持 | 第34-36页 |
| (一) AVID 的预备课程和补充课程 | 第34-35页 |
| (二) AVID 教师专业发展 | 第35-36页 |
| 三、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研究支持 | 第36-37页 |
| 四、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资金支持 | 第37页 |
| (一) 资金的来源 | 第37页 |
| (二) 获得资金的办法 | 第37页 |
|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| 第四章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 | 第39-43页 |
| 一、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的成效 | 第39-42页 |
| (一) 帮助学业成绩中等的学生升入高校就读 | 第39-40页 |
| (二) 促进已升入高校就读的 AVID 学生顺利毕业 | 第40-41页 |
| (三) 缩小了族裔间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差距 | 第41-42页 |
| 二、 个人决心进阶项目存在的不足 | 第42-43页 |
| (一) 缺乏对学生终结性的教育评价手段 | 第42页 |
| (二) 须与其他课程结合才能完成中、高等教育衔接 | 第42-43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43-45页 |
| 一、 从内容上看,通过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能力是衔接的关注点 | 第43页 |
| 二、 从过程上看,非智力因素的控制在衔接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| 第43页 |
| 三、 从时间上看,实现衔接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制定长远计划 | 第43-44页 |
| 四、 从空间上看,完善组织和人员建设保证衔接教育影响的统一化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| 附录 | 第49-54页 |
| 后记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