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纳米硅复合荧光材料的色度调控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缩写词列表第10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34页
    1.1 荧光材料的概述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荧光材料的分类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荧光材料的应用第13-15页
    1.2 多孔硅的概述第15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多孔硅的发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多孔硅的制备方法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多孔硅的应用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多孔硅的荧光性能第23-24页
    1.3 多孔硅纳米复合荧光材料的概述第24-25页
    1.4 氧化锌/多孔硅纳米复合荧光材料第25-26页
    1.5 液晶/多孔硅纳米复合荧光材料第26页
    1.6 荧光材料的色度坐标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CIE 1931 色度空间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CIE 1931 标准匹配函数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CIE 光谱三刺激值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色度坐标 xyz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6.5 CIE 色度坐标的理论计算方法第31页
    1.7 色度坐标的专业测试技术第31-32页
    1.8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8.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1.8.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8.3 本文的创新点第33-34页
第二章 荧光材料的实验方法、色度计算及调控技术第34-48页
    2.1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主要试剂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35-36页
    2.2 表征方法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X-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红外光谱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X-射线能谱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偏光显微镜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荧光光谱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2.3 荧光材料的色度计算方法及色度调控技术第40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色度坐标的便捷计算方法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荧光材料的色度调控技术第44-48页
第三章 氧化锌/多孔硅纳米复合荧光材料的色度调控第48-6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48-49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纳米 PS 的制备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ZnO/PS 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PS 及 ZnO/PS 纳米复合薄膜的表征第51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51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SEM 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EDX 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XRD 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重复旋涂溶胶-凝胶溶液对 PS 薄膜 PL 性能的影响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FTIR 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锌离子浓度对 ZnO/PS 复合材料 PL 性能的影响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SiO_2界面层对复合体系的交互作用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ZnO/PS 纳米复合材料的色度调控性能第63-64页
    3.4 结论第64-65页
第四章 液晶/多孔硅纳米复合荧光材料的色度调控第65-80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5-67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纳米 PS 的制备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5CB/PS 纳米复合荧光材料的制备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5CB/PS 纳米复合荧光材料的表征第68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68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PS 及 5CB/PS 纳米复合荧光材料的微结构分析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PS 薄膜中液晶分子的排列结构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5CB/PS 纳米复合薄膜的 PL 性能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液晶/PS 纳米复合材料的色度调控性能第74-79页
    4.4 结论第79-80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0-82页
    5.1 本文结论第80-81页
    5.2 本文展望第81-82页
参考文献第82-93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第93-95页
    发表论文第93-94页
    中国发明专利第94-95页
致谢第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魏家峁露天煤矿二采区开采工艺研究
下一篇:单根SnO2纳米线器件的电输运及气敏性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