群体性事件中电视媒体的责任及其实现
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19页 |
一、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二、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三、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四、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五、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及电视媒体责任概述 | 第19-30页 |
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| 第19-23页 |
一、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二、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| 第20-22页 |
三、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中电视媒体的责任内容及表现 | 第23-27页 |
一、 群体性事件中电视媒体责任的内容 | 第23-25页 |
二、 群体性事件中电视媒体责任的表现形式 | 第25-27页 |
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及电视媒体责任的理论基础 | 第27-30页 |
一、 蝴蝶效应理论 | 第27-28页 |
二、 输入性故障理论 | 第28-29页 |
三、 谣言流通理论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中电视媒体责任实现优势与困境 | 第30-38页 |
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中电视媒体责任实现的优势 | 第30-32页 |
一、 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公信力较强 | 第30页 |
二、 声画合一增加了现场感 | 第30-31页 |
三、 传播覆盖面广且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 | 第31页 |
四、 视听兼备使受众容易接受 | 第31-32页 |
五、 电视媒体信息的过滤功能较强 | 第32页 |
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中电视媒体责任实现的困境 | 第32-38页 |
一、 媒体责任实施易受地方政治势力操控 | 第32-34页 |
二、 网络等媒体炒作影响电视主流媒体的疏导 | 第34页 |
三、 政府对电视媒体的疏导功能认识不够 | 第34-35页 |
四、 群体性事件应急调查和报道机制不完善 | 第35-36页 |
五、 群体性事件报道的意识形态化倾向明显 | 第36页 |
六、 媒体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电视媒体责任实现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群体事件中电视媒体责任实现的路径 | 第38-47页 |
第一节 责任意识的培养 | 第38-41页 |
一、 电视媒体人责任意识的培养 | 第38-40页 |
二、 政府与媒体合作意识的培养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提高电视媒体人的报道能力 | 第41-43页 |
一、 引导舆情的能力 | 第41页 |
二、 合理运用文字语言避免社会逆反心理的能力 | 第41-42页 |
三、 利用现代科技实时快速报道的能力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报道机制 | 第43-45页 |
一、 预警机制 | 第43页 |
二、 快速反应机制 | 第43-44页 |
三、 快速送审机制 | 第44页 |
四、 及时发布机制 | 第44-45页 |
第四节 完善电视媒体管理相关制度 | 第45-47页 |
一、 信息公开制度 | 第45页 |
二、 审查制度 | 第45-46页 |
三、 问责制度 | 第46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附录:访谈名单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