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生命历程理论视野下我国学校德育衔接问题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目录第7-9页
引论第9-11页
 (一) 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9-10页
 (二) 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第10页
 (三) 创新之处第10-11页
一、 生命历程理论概述第11-17页
 (一) 生命历程理论产生的背景第11-12页
 (二) 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范式第12-14页
  1、 基本原理第12-13页
  2、 分析传统第13-14页
 (三) 国内外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综述第14-17页
  1、 国外研究概况第14-15页
  2、 国内研究概况第15-17页
二、 我国学校德育衔接问题现状分析第17-23页
 (一) 我国学校德育衔接问题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(二) 我国学校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第18-23页
  1、 我国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不够重视第19页
  2、 德育目标上的衔接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第19页
  3、 德育内容上的衔接缺乏整体性和时代性第19-20页
  4、 德育方法上的衔接缺乏适应性和创新性第20-21页
  5、 德育评价上的衔接缺乏有效性和连贯性第21-23页
三、 将生命历程理论引入德育衔接问题的可行性第23-25页
 (一) 生命历程理论和德育都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第23-24页
 (二) 中国社会的现状与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视角相契合第24页
 (三) 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范式具有普适性第24-25页
四、 生命历程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研究德育衔接问题的启示第25-29页
 (一) 出生组分析和群组内分析方法对德育衔接问题研究的启示第25-27页
 (二) 事件史分析方法对德育衔接问题研究的启示第27-29页
五、 生命历程理论的相关思想对研究德育衔接问题的启示第29-41页
 (一) 德育衔接应注意同龄群体效应第29-31页
  1、 合理利用同龄群体文化,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第29-30页
  2、 “代”际转换问题及“90 后”、“00 后”群体差异第30-31页
 (二) 德育衔接应注重社会关系影响第31-33页
 (三) 德育衔接应考虑社会性时间的因素第33-35页
 (四) 德育衔接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第35-41页
  1、 个体差异性第35-36页
  2、 主观能动性第36-41页
六、 对我国德育衔接的思考和设想第41-45页
 (一) 提升德育地位是解决德育衔接问题的关键所在第41页
 (二) 德育目标要体现准确性和层次性第41-42页
 (三) 德育内容要与学生的成长阶段相契合,与各阶段学生知识结构相契合第42页
 (四) 做好德育方法上的衔接第42-43页
 (五) 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机制第43-45页
  1、 建立德育信息交流平台第43页
  2、 统一德育评价体系第43页
  3、 建立长效的德育衔接机制第43-45页
结语第45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51页
致谢第51-52页

论文共5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榜样教育在“90后”中应用问题研究
下一篇:“红色文化”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