脑出血后血肿应力分布演变规律及组织损伤预测的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17页 |
| 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1.2 研究概况 | 第12-13页 |
| 1.3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4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| 1.5 创新点 | 第15页 |
| 1.6 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| 2 脑实质有限元模型构建 | 第17-29页 |
| 2.1 引言 | 第17页 |
| 2.2 脑部CT图像处理 | 第17-19页 |
| 2.2.1 使用工具 | 第17-18页 |
| 2.2.2 图像采集 | 第18页 |
| 2.2.3 图像分割 | 第18-19页 |
| 2.3 脑部数值模型构建 | 第19-22页 |
| 2.3.1 使用工具 | 第19-20页 |
| 2.3.2 几何清理及结构简化 | 第20-22页 |
| 2.4 二维/三维模型有限元分析的比较 | 第22-24页 |
| 2.5 血肿位置的定位 | 第24-25页 |
| 2.6 脑部二维网格模型的建立 | 第25-27页 |
| 2.6.1 使用工具 | 第26页 |
| 2.6.2 脑实质网格模型的划分 | 第26-27页 |
| 2.7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| 3 脑组织超弹性本构方程的选择及参数拟合 | 第29-45页 |
| 3.1 引言 | 第29页 |
| 3.2 对象分析 | 第29-30页 |
| 3.3 超弹性模型以及拟合方程的导出 | 第30-35页 |
| 3.3.1 基本定义 | 第30-31页 |
| 3.3.2 基于应变能的超弹性模型 | 第31-33页 |
| 3.3.3 拟合方程的导出 | 第33-35页 |
| 3.4 试验数据的选取及分析 | 第35页 |
| 3.5 模型拟合及结果分析 | 第35-40页 |
| 3.5.1 模型拟合 | 第35-36页 |
| 3.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6-40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40-45页 |
| 4 脑出血后血肿应力演变规律的研究 | 第45-61页 |
| 4.1 引言 | 第45页 |
| 4.2 对象分析 | 第45-48页 |
| 4.3 试验设计 | 第48-52页 |
| 4.3.1 假设 | 第48-49页 |
| 4.3.2 本构方程的选择及参数修正 | 第49页 |
| 4.3.3 边界条件及加载设定 | 第49-52页 |
| 4.4 结果及讨论 | 第52-59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| 5 脑出血组织物理损伤的评价预测 | 第61-73页 |
| 5.1 引言 | 第61-62页 |
| 5.2 试验方法 | 第62-66页 |
| 5.2.1 数据分析 | 第62-65页 |
| 5.2.2 假设 | 第65页 |
| 5.2.3 损伤评估方法 | 第65-66页 |
| 5.3 结果及讨论 | 第66-71页 |
| 5.3.1 损伤阈值的判定 | 第66-69页 |
| 5.3.2 讨论及分析 | 第69-71页 |
| 5.4 评估方法的有限元预测 | 第71-72页 |
| 5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| 6 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 | 第73-77页 |
| 6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73-74页 |
| 6.2 后续工作建议 | 第74-77页 |
| 7 综述 | 第77-91页 |
| 7.1 脑出血 | 第77-78页 |
| 7.2 脑出血中的力学问题 | 第78-84页 |
| 7.2.1 脑出血中的研究对象 | 第79-82页 |
| 7.2.2 脑出血过程中的力学变化分析 | 第82-84页 |
| 7.3 脑出血过程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| 第84-91页 |
| 7.3.1 形态特征的描述 | 第85页 |
| 7.3.2 脑组织力学特性和本构方程 | 第85-88页 |
| 7.3.3 研究中新技术的使用 | 第88-91页 |
| 致谢 | 第91-9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3-105页 |
| 附录 | 第105页 |
| A.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05页 |
| B.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研的科研项目 | 第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