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--水文地质学(地下水水文学)论文--地下水动力学论文

华北平原典型地下水大埋深区水循环模拟研究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6-3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6-17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地下水大埋深地区水循环研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水循环模拟研究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6-27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主要研究内容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技术路线第28-29页
    1.4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二章 地下水大埋深区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第30-43页
    2.1 试验概况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地点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土壤水分监测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潜水埋深监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灌溉水量监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气象观测第34页
    2.2 大埋深地区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第34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土壤水观测结果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零通量面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根系层土壤水分利用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深层包气带水分分布第40-42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42-43页
第三章 根系层及深层包气带土壤水动力学模拟第43-63页
    3.1 一维土壤水动力学模型构建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边界条件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源汇项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参数关系第46-48页
    3.2 模型求解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时间与空间离散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参数处理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对三角矩阵求解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预报校正式迭代求解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通量计算第54页
    3.3 参数率定及模型验证第54-57页
    3.4 结果分析第57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水量平衡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蒸散发量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深层渗漏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土壤水分通量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包气带水势梯度第60-61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61-63页
第四章 灌溉农田水循环通量及潜在变化第63-90页
    4.1 不同水文年型水循环通量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降水及灌溉年际变化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边界及相关参数处理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年通量分析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年内通量变化分析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不同水文年型对比第69页
    4.2 极端节水灌溉条件下水循环通量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最小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年通量变化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日通量变化第72-74页
    4.3 气候变化条件下水循环通量第74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气候情景及气候模式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气候变化趋势第76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水循环年通量变化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年内过程变化第84-86页
    4.4 不确定性第86-8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89-90页
第五章 地下水大埋深平原区分布式水循环模拟第90-121页
    5.1 WACM横型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WACM模型发展历程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WACM4.0模型结构第91-93页
    5.2 WACM4.0改进及其与MODFLOW的耦合第93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平原区土壤水模块改进第93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灌溉模块改进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WACM4.0与MODFLOW模型耦合第98页
    5.3 研究区及基础数据第98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灌域、单元网格及土地利用划分第98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用水量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作物数据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水文地质概况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地下水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包气带土壤水力参数及土壤水分剖面第105-107页
    5.4 率定与验证第107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蒸散发率定及验证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土壤水分动态率定及验证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地下水位率定及验证第110-112页
    5.5 模拟结果及水循环特征探讨第112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研究区与典型单元模拟结果对比第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循环通量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零通量面位置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潜在补给量及地下水补给量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5 地下水位动态规律第117-120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120-121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-12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21-123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123-124页
    6.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24-125页
参考文献第125-136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136-137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37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第137-138页
致谢第138-139页

论文共13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从口译实践出发分析译员的跨文化角色
下一篇:复合外伤脾切除后免疫功能改变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microRNA调控机制